一年級寫清明粿作文
一年級寫清明粿作文4篇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jié)氣的名稱,其變成紀(jì)念祖先的節(jié)日與寒食節(jié)有關(guān)。清明節(jié)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那么你知道清明節(jié)的作文怎么寫嗎?你是否在找正準(zhǔn)備撰寫“一年級寫清明粿作文”,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guān)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一年級寫清明粿作文篇1
坐著汽車上了高速公路,一路飛奔著。路兩旁高大的香樟樹撞進眼簾,目不暇接。我們一家將要去花山,祭拜祖先。車上的空氣是凝固的,是安靜的,深沉的呼吸聲在車中回響,我們的心一刻也停不下來,隨著各種聲響,到達了目的地。
下車之后,奶奶手中提著蛋糕盒,里面也不知是什么玩意兒;媽媽拎著一大箱子,重量卻非常輕,我想應(yīng)該是些紙錢吧!我身上挎著包,里面塞滿了各種物品:水,零食,藥品等。
我們爬到了半山腰下,向后拐,第一個就是爺爺?shù)膲灐_@墳是08年安的,還是嶄新嶄新的,就好像爺爺生前愛惜他的每一樣物品似的。奶奶把蛋糕盒打開,里面是用一個個一次性飯盒盛滿的青菜、豆腐、雞蛋、菜團、紅燒肉、紅燒魚,那色澤,香味,讓人垂涎欲滴。我想奶奶一定很用心地做著每一道菜,希望爺爺吃飽喝足,吃好穿好,享受另一個世界的歡樂、美好、幸福。媽媽提的箱子里是用錫箔和黃紙疊成的“金(銀)元寶”,那是給爺爺用的,爺爺上輩子缺衣少食,生活艱苦,下輩子一定要過上富人的生活,好好享受。接著我們在墳前點上了香和蠟燭,讓它永存、永不熄滅!
隨后,我們依次磕頭。我們家對磕頭祭拜的禮節(jié)是非常講究的:女性跪下,兩膝合攏,雙手合并,彎腰,手逐漸分開,放在兩膝之前,頭磕于雙手之間,要聽見“砰”的輕聲,方可行第二次禮,總共需行三次禮,最后手著地,人慢慢立起來,手漸漸離地放在胸前,合攏,鞠躬,仍行三次禮。男者則把手著地,不必將頭磕著地,其余一樣。
最后還要用彩紙做成的“飄墓紙”貼在墓碑的右上方,讓它隨風(fēng)飄揚,顯得更加艷麗。
在回去的路上,回首那座墳?zāi)梗铱吹搅瞬始埖孽r艷,蠟燭的火熄了,而點燃的香燭,卻輕煙裊裊,飄向上空……下午,我和家人還去了烈士陵園,參觀了徐霞客、劉氏三兄弟、曹穎甫等江陰名人故居。
清明時節(jié),人動,心動。
一年級寫清明粿作文篇2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四月四日,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溪水發(fā)出的“丁冬”聲,在此時聽來,似乎是一首悲惋的樂曲,濕軟的土地上印著人們深深的腳印,這好像是大自然的哭訴,是對死去的生靈的哀悼。
我和大人們撐著傘,走在每年這個時候都會經(jīng)過的小路上,心情十分沉重。
走了一會,我們來到了躺著太爺爺?shù)哪骨?,我一出神,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太爺爺活著時候的和藹和帥氣,雖然我出生時,太爺爺就已經(jīng)不在了……在不知不覺中,我瞟向了身后已滿頭白發(fā)卻不顯老的爺爺,他比我更出神地望著用石頭砌成的墓,兩只有神的眼睛里有幾顆晶瑩的淚珠在滾動,臉上則是我平時從來都沒見過的憂愁和傷感。
雖然下著雨,可我們并不在意。我們仔仔細細地將長得到處都是的雜草給清理掉,原本雜草亂生的墓在我們齊心協(xié)力之下煥然一新。我?guī)椭鷭寢専恍┵I好的紙錢和帥氣的“西裝”,而爸爸則幫助爺爺將早就準(zhǔn)備好的食物擺在太爺爺?shù)哪贡?。做完所有的一切掃墓工作后,我們才快馬加鞭的收拾好東西朝山下趕去。
回家的路上,悲傷已悄悄跑沒影了,爺爺?shù)哪樕弦仓匦聮焐狭藝?yán)肅,可我的心里卻一直裝著兩個問題:1:為什么清明節(jié)會在四月四日:2:關(guān)于清明節(jié)到底有著哪些傳說?于是我拉著媽媽的手使勁搖換著,向她提出了這兩個問題,可是媽媽卻搖搖頭表示不知道,我無奈的低下頭去,擺弄著懸在空中的兩只小腳,心想:哼,等我再長大一點后,一定要找遍所有的電腦,找到答案,一定要!下意識地,我握緊了拳頭。此時,我忽然相信這兩個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問題好像已經(jīng)在我心里生根發(fā)芽了,它就等著開花結(jié)果的那一天,等著答案浮出水面的那一天!
四月四日,清明節(jié),你是我們與死去的親人近一步的橋梁嗎?
一年級寫清明粿作文篇3
4月5日這一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關(guān)于這個節(jié)日,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相傳在兩千多年前,晉文公感恩于介子推的“割肉奉君”,想封他做大官,但介子推每次都拒絕了。最后,竟然為此自愿燒死在山中。他留下血書提醒晉文公要做一位賢明的國君。晉文公為了紀(jì)念他,將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jié)”。現(xiàn)在,“清明節(jié)”已經(jīng)漸漸演變成為了人們紀(jì)念去世的祖輩的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
這一天,家鄉(xiāng)的人們不論工作的地方有多遠,都要趕回村里,扶老攜幼,一起去上墳。我也和爸爸做好了準(zhǔn)備,跟著他們出發(fā)了。首先去祖墳。祖墳離著我家的墳地有好遠,我們在老人們的指點下先后祭拜了后土神,開山老祖,以及我們這一支的老祖宗。然后轉(zhuǎn)道到另一座山去祭拜我的老祖和爺爺、奶奶。祭拜的時候,先將扁豆、豆腐、扣肉、米飯、茶、酒、水果供在墓碑前,點燃三柱清香,燒點紙錢,然后三叩九拜,祈求去世的祖輩們保佑他的子子孫孫們一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這一天,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不但能見到出門在外的叔叔嬸嬸,還能見到可愛的表弟表妹。一路上,大人們有說有笑;而我們則一路拈花惹草,追逐打鬧。清明節(jié)變成了親人碰面,小伴聚首的佳節(jié)。我想:去世的先人們最樂意見到的,也正是這種子孫滿堂,其樂融融的情景吧?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清明節(jié)”的習(xí)俗。
一年級寫清明粿作文篇4
說起“清明”,不管垂髫孩童、還是龍鐘老太,都會吟起這首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轉(zhuǎn)眼間,清明節(jié)又來到,可惜天不作美,讓人斷魂的清明節(jié)竟沒有讓人斷魂的雨。今年的清明節(jié),沒有往常的雨紛紛,也沒有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切都仿佛與往常一樣,沒有什么區(qū)別。從手機朋友圈看到,有些地方的確真的進入到了清明節(jié)的氛圍,踏青、聚會、祭拜,小雨初霽,空氣甚清,微徐徐,黃綠交錯的世界里,搖啊搖,脫去黃衣,露出綠皮。那一簇簇的鮮,黯淡了一山春色。而我們這里一如既往的時寒時暖變化無常,但是,盡管這樣,似乎所有的人隨波逐流的進入春天那個節(jié)日的角色。
其實祭祀是一種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記住遠去的人。人們平時不見得會記得住身邊的和逝去的人們,只有像清明這樣的節(jié)日里才會去緬懷,去想起。就跟人們所說人生不長壽,何事不重來?
自古清明游,騷客賦閑愁。人世有代謝,枉自多煩憂。自嘆人生短短幾十載,不憶往事看祭臺。然而身后靈臺一柱香,兒孫晚輩情意長。笑呵呵的談古論今,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境界。
踏青,祭掃,仿佛人世間的哀與樂都交織在這清明節(jié)。緬懷追思的心緒,清新明快的聚會各種心境匯聚在一起。
恍惚間,想起了見一面我們就少一面這句話。當(dāng)時聽到這句話莞爾一笑,總覺得是一句笑話,總有我們這么年輕,隨時有機會見面理由。但是在社會摸爬滾打的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真的錯了,時間來幫我們證明了我們是多么的幼稚,年齡隨著皺紋慢慢的浮現(xiàn)在臉,我們沒有彼此的珍惜,錯過了時間。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老了,不知不覺中感到了人生的疲憊。驀然回首時,人生的路上已經(jīng)走了這么遠,這么的.久遠。
時間不會停止,生活還要繼續(xù),生命沒有歇息,就必須奮戰(zhàn),過去的終究過去了,就算有時光機器,發(fā)生過的事情也只能成為永遠的回憶,成為歷史;開心也好,煩惱也罷,一切都成為了我們永逝的青春,所以,如果有機會,我們一定要珍惜,因為不知道今天過后下一次的相見是什么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