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最新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一部意識流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作者馬爾克斯用這樣一種獨特的寫法,描寫了南美一個叫布恩蒂亞的家族和馬貢多地區(qū)的衰亡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陌倌旯陋氉x后感最新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1
近日又重溫了馬爾克斯先生的不朽名作《百年孤獨》,孤獨似乎是這部小說的主旋律,布恩迪亞家族的族徽似乎也是孤獨。
孤獨,永恒的孤獨如陰霾一樣籠罩著這個家族。就正如烏爾蘇拉反復嘗試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不停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的做壽衣,家族的每一個人都在無休止的孤獨中掙扎,而這種掙扎卻與西西弗斯推石上山驚人相似,我們不得不言在他們的孤獨中有一種高傲,家族的人隨時可放下掙扎,可他們卻不會戴上面具去融入生活。我們或許總是認為阿瑪蘭妲躲在壽衣下是一種隱藏,但這才是最本真的姿態(tài),布恩迪亞家族似乎每一個人都在體驗著一種超驗意象。
整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是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不僅因為作者對其著墨最多,而是他的孤獨,他的高傲最符合我的心意,當我們設(shè)想他留下了一本日記,讓我們進入其內(nèi)心,我想內(nèi)容一定有如下幾行:我越老越懷疑這個世界的一切,文明發(fā)展的意義,人們信奉的教條,馬孔多乃至整個世界的真實性。幾十年過去了,我不過愈發(fā)堅定地相信,我與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正如我不相信香蕉工人的慘死。我敬畏所有古老的文明,我敬畏上帝,可我對我們這個新的國家只有憤恨,我想要戰(zhàn)爭繼續(xù),但我的朋友們?nèi)茧x我而去,可這又如何?我還是要莊嚴地宣布:我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即便忍受世人最不解的目光,世上最孤獨的孤獨,我也要孤獨的生存,我可是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我絕不妥協(xié)!假如世界沒有發(fā)現(xiàn)我注定只是他的悲哀,我的名字注定要世人代代相傳。
這是奧雷里亞諾上校的時代,可是我們的時代又如何不是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的語言多么優(yōu)美,也不是他對自己的時代描寫的多么真實多么諷刺,而是它擁抱了所有國家和所有時代。不管你身處哪個時代,都會被他那種宿命感和孤獨感深深束縛,又會被這種感覺深深吸引,忍不住去一口氣讀完。我想那些叫鬧著《百年孤獨》難以讀懂的人,只是不曾去放開心去真實的體驗這種孤獨。
或許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隱藏著一種孤獨,而我們亦可以從家族數(shù)十位成員去發(fā)現(xiàn)自己,這些孤獨,或冷漠,或封閉,或如野獸,或如天使,但無疑全都是高貴的。在我看來孤獨才是一個人活著的形態(tài),可是在以后的歲月里,孤獨的快感卻成了大多時候奢侈的享受。
孤獨是恒久不變的,時代盡管不同,可孤獨卻在每一個人的身上不斷重現(xiàn),所有階層的人,所有時代的人,他們擁有孤獨,他們也渴望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2
五月下旬,恰逢中國圖書網(wǎng)圖書推薦與折扣購買活動,想著許久沒有紙質(zhì)圖書閱讀,便一個人開始選擇書籍購買。而以前友人推薦過的《百年孤獨》印入我的眼簾,“孤獨”二字格外的讓我有閱讀的沖動。于是毫不猶豫的加入購物車,在拿到這本書之后,我便在第一時間好好享受閱讀。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的長篇小說,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在書中,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從小就孤獨,冷漠。長大后,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于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正如書中所說:“對他們來說,孤獨仿佛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苯K點最終回歸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百年孤獨》的敘述方式極其得吸引我不斷的深入。讓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語文教材中卡夫卡的《變形記》。同樣是結(jié)合魔幻與現(xiàn)實的作品,《百年孤獨》也有著因果不對稱的敘事手法,小說中很多不合常理的,像夢一般的情節(jié),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jīng)驗相沖突,展現(xiàn)了一個驚奇的世界。小說中不僅有現(xiàn)實和歷史,馬爾克斯還結(jié)合了很多古老神話與民間傳說,作者往往以非常平淡的敘述口吻講出一些光怪陸離的故事。
但即使明知是虛幻的世界,書中的孤獨還是讓我感覺得很真實。孤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時總會到來。但是孤獨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于體驗人生,勇于面對一個人挫敗時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更好認清自己,那就是孤獨。讀后感。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聲,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在如今快節(jié)奏以及手機占據(jù)我們碎片時間的時代,必要的孤獨,我覺得能使我們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厚度。
如果在看完這些后,你產(chǎn)生了對本書的興趣,我有一點小小的閱讀建議:第一遍讀《百年孤獨》最好一口氣讀完,時間越短越好,最好濃縮到一天。不要試著記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懷疑,不要問為什么有人會隨著風飛走,不要問失眠癥為什么會傳染。讀完合上書本,你會為這些瑰麗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懷。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3
“生命中曾有過的燦爛,終究需要寂寞來償還。”當翻過《百年孤獨》的最后一頁,腦子里無法抑制的浮現(xiàn)出這句話。
《百年孤獨》那浩瀚的卷軸,如同那那寫滿命運的羊皮紙卷,厚重的無法言喻。而那充滿魔幻主義色彩的文字又充滿著魔力。馬爾克斯·加西亞,他用自己細膩的筆觸,描摹了馬孔多——這一片樂土上的居民的生活。
很多人對于《百年孤獨》的第一印象是:太深奧了,駕馭不了。我承認我也曾是其中一個。但當你開始潛心閱讀,這本書的晦澀深奧卻成為了你反復鉆研的理由。畢竟真正的經(jīng)典不是我們隨意就能讀懂的,這樣的好書,就算讓我們讀上幾十遍也遠遠不夠。相比于他的另兩部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與《枯枝敗葉》,這部作品中隱藏的深刻思想是其他兩部無法企及的。《百年孤獨》描述的不光是愛恨那么簡單,浩繁的卷秩,馬爾克斯賦予它的是一份歷史的悲愴,是對于生命的反思,對于世俗束縛的抗爭,以及對于自由的追求。
這本書能獲得諾貝爾獎是無可爭議的。就像馬爾克斯自己說的:“當我開始寫作這本書時,沒有人可以阻止我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作家。”他成功了,他鑄就了一部真正的經(jīng)典,一部足以流傳百年的巨作。
當我們跟隨颶風的腳步,穿越馬孔多的白色房屋,穿越后花園繁茂的秋海棠與玫瑰花,穿越那躺著大帆船骸骨的荒原,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在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七代家族,從誕生到滅亡,無論他們曾流浪到拉美的哪一塊土地上,來躲避家族可怕的魔咒,卻始終更改不了孤獨的命格,繁華銷匿,到頭來還是一場夢魘,正如同拉美自身的命運,跌跌撞撞追求獨立的路上,從來不曾平坦。
就像烏爾蘇拉自己所說:“這個家族像是被下了一個可怕的魔咒。所有叫阿爾卡蒂奧的人都盲目熱情,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人都冷酷睿智?!痹谡麄€布恩迪亞家族中,最光輝的莫過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他的兒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了。前者帶領(lǐng)村民不斷摸索最終一手建立了馬孔多,后者一路為信仰征戰(zhàn)最終贏得顯赫聲名。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最終卻在曾經(jīng)的恐懼中不可逆轉(zhuǎn)地衰老和瘋癲,這個一手開創(chuàng)了馬孔多歷史的人,最后卻像野草一樣枯萎地無聲無息。他被自己的恐懼與孤獨綁在了樹下,沉默、衰老、直至成為了樹的一部分,被螞蟻吞噬,永遠的和這所白色的房屋在一起。他曾執(zhí)著反復制作的小金魚,也在煉金室中被人遺忘了一段時光。而他的兒子,這個將布恩迪亞家族的姓氏寫進歷史的人,卻是整個家族最嚴重的孤獨癥患者?!蛟S他的溫情只為蕾梅黛絲存在過。馬爾克斯這樣描寫他:“他想永遠這樣待下去,守著她百合般的肌膚,守著她翡翠色的眼睛,聽她以對待父親的尊敬,每問一個問題都叫一聲‘先生’”布恩迪亞并不缺乏愛。他將所有的愛傾注于這個孩子身上,卻無力改變她的死去。命運讓他絕望,他便追隨信仰而去,追隨真理而去。他走上了與政府抗爭的路途,一路坎坷,燃燒了拉美的半壁江山。即使這樣的榮光披在身上,卻無法更改他最后悲戚的命運。
庇拉爾是唯一一個看清了這個家族孤獨宿命的人,雖然她的紙牌從未為她帶來一個為她而停留的男人,卻算清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她不是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但她卻與這個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她爽朗的笑聲始終縈繞在布恩迪亞家族的院落中。她親眼見證了這個盛大家族的興盛與衰敗,在自己衰老的年華中,用一張張塔羅牌占卜早已注定的未來。
梅爾基亞德斯,從一開始就出現(xiàn)在這個家族中的吉普賽人,是他為馬孔多帶來外界的諸多事物,同時贏得了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全部信任?!榜R孔多永遠歡迎梅爾基亞德斯。馬孔多永遠對吉普賽部落開放?!碑旕R孔多的村民開始拒絕吉普賽人的帶來,他以一個領(lǐng)導人的身份如是說。他將梅爾基亞德斯視為至交,而梅爾基亞德斯手中難以破解的羊皮紙卷,承載的正是他們家族的秘密。
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后破解了羊皮紙卷的秘密,最終的結(jié)局也就到來了。這個家族真正從這個世界上銷聲匿跡。這一幕幕場景,卻早在羊皮紙卷中描摹千百回,想到這里不禁讓人扼腕?!笆郎喜粫俪霈F(xiàn)第二個能夠忍受百年孤獨的家族?!睍淖詈笠痪湓掃@樣說道。
整本書的內(nèi)容錯綜復雜,但不難發(fā)現(xiàn)的是,在布恩迪亞家族最鼎盛的時期,突如其來的失眠、失憶,以及一個個下著暴雨的夜晚早已昭示未來。每個家族中人都有所感知,所以他們揣揣不安,一生禁錮。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zhí)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云煙?!边@近百年來的孤獨歷歷在目,卻無法細數(shù),每一代人都被此蠶食,直至家族最后的衰敗,曾經(jīng)的自動鋼琴、曾經(jīng)的燈火輝煌,被枯萎的草木和被蟲蛀的門框代替,如此龐大的家族史永不能重寫。
愛恨一百年,始終是一場得不到救贖的輪回。百年光陰,孤獨永隨。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4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xiàn)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中國作文網(wǎng) www.t262.com)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p>
比起那個無比經(jīng)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xiàn)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shù)癡狂之時,亦或是發(fā)現(xiàn)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zhuǎn),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lián)系,統(tǒng)一起分散的力量。
盡管最后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于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jié)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于悔恨,她故意燒傷一只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nèi)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guān)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jié)局并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復的命運里,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jīng)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注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jīng)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zhuǎn)變是有跡可尋的:出于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zhàn)爭,引發(fā)了死亡;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lián)系,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愿像結(jié)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后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背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5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jié)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么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鏈接起來。
這里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里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么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jīng)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jīng)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于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經(jīng)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后,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后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jīng)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jié),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個地方,孤獨到?jīng)]有人去談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獨到?jīng)]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