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的讀后感課外書
推薦文章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1000字的讀后感課外書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000字的讀后感課外書篇1
前陣子因為看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而熟悉了民國才女林徽因的一生。在我看來,那是一個何等清醒、亮麗而又貞絕的女子。
說她清醒,是因為她在每一個時刻都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需求。因為清醒,故而有了與徐志摩的決絕,也成就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建筑家,也才有了在美國在轟炸日本奈良之前與梁思成一起保護奈良古建筑的美談。
說她亮麗,卻不僅僅是因為她的裝扮、服飾,更因為她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亮麗、輕盈。她說: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她也說:你舒伸的像一湖水向清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她又說:冬有冬的來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憶一把……多么亮麗的話,多么亮麗的詞語!
而說她的貞絕,是因為她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堅貞與決絕。不是因為這樣這個女子何來的勇氣在保護北平古建筑的問題上和北平市長拍案而起,又何來的力量在物質極為匱乏、生活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斷然拒絕美國友人邀請留在國內(nèi)。也是因為貞絕這個女子在國破城毀時方能和她的孩子說“我們的家門前就是揚子江”的話。
但這個女子的一生豈又是這三個詞能形容概括的了的,她的清高、她的達觀、她的機智、她的幽默……哪個詞不是描寫的林徽因呢?
都說讀一本書就是與書中的人進行了一段對話,而我正是因了這本書,面前站了一位林徽因。
因為讀《林徽因傳》的緣故,也順帶了解了民國的另外幾位才女,如陸小曼,如張愛玲,如宋清如,如張幼儀。這幾個女子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美,她們共同的便是有才。但我不喜歡張愛玲在情感中的沉迷,不喜歡陸小曼的放縱揮霍;而張幼儀雖后來成為一代女企業(yè)家,但更顯然她似乎在徐志摩帶給她的自卑里走不出來;而宋清如雖為朱生豪奉獻一生,晚年也更從容達觀,但她的一生似乎更平穩(wěn)和清麗。
而相對于她們,林徽因的一生似乎要更濃墨重彩,也有更大的舞臺。她不僅有她的家庭,她的愛情,更有她的建筑,有她的藝術,有她的設計,有她的文學。
雖然說她不一樣的人生給了她更多的體驗與建樹,但首先因她的智慧,她才會將他人的學識和論點用作己用,充實自己的思考與創(chuàng)造吧。
1000字的讀后感課外書篇2
修鞋,修拉鏈,補包包……在那一條滿是梧桐樹的單行道上,在那依舊響著“叮叮咚咚”敲擊聲的巷子里。幾平方米的門面,舊得已銹的工具,戴著一直擦不干凈眼鏡的老伯伯。一篇文章,勾起我心中無數(shù)的思緒,一種韻味在腦海里,讓我不禁去想這些老人們修補的意義。
也許是為了他們心中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吧。我想他們守著最初的夢想,也告訴所有人還有這樣的存在,仿佛墻角的草,慢慢衍生出一種頑強地茂盛。他們不甘于這種工作的消失,因為他們的愛,或許也是他們一顆樂于助人的心吧!他們守著舊時的淳樸和熱情,他們知道人們需要他們,所以他們留下來,只為給這早已不純的水添一點頑固的清白。他們修補著與與世無爭的,只是給他們一個小小地方,他們將這些布滿歲月灰塵的東西,動用出不平凡和獨特。他們一心專注于自己手中的活,不管其他人在干什么,哪怕大門向道路敞開著,連玻璃都不擋一層,哪怕一陣風沙迷了眼。他們用心修補著它,仿佛在對一件藝術品進行加工,低頭的美麗,又是否一次次在眼中滑走?他們知道這不賺錢,但是他們?yōu)榱藥椭切?,哪怕極少數(shù)人,守住這時間,不讓時代的潮流將這屬于自己的一方土地卷走,他們要在這兒補上花兒。
這意義也許是修補我們的心吧,一顆被世俗染色了的心,讓我們回到那些樸素的舊時光中去,從現(xiàn)在的“叮咚”敲擊聲中感受到清脆,活力,真誠,那些舊又不老的歲月品質。
也許是因為他們不舍看到那些“破”東西浪費吧,拾起來修補幾下,依舊是完美的,他們替這些東西心疼,替失去它們的主人心疼,而我們呢?丟了就丟了,不在乎一點兒錢,壞了就壞了,大不了再買,看到他們我感覺到了自己是羞愧的,因為這真是遜色了不少!“節(jié)儉,節(jié)約、不浪費”口號喊了不少,但在無形之中,我們又違約了,我們依舊是不夠重視。我不禁心跳加速了,我什么時候才會再次拿著一件壞東西去修補,去尋求幫助?也許沒有多少機會了,所有人的潛意識中,都不視浪費為可恥了。
我看看那一個個店鋪名,好像一直掛在那兒,里面的人一直在堅守。到了哪天,這些牌子一塊塊,誰來修補?我不禁慌了,又有誰一直修補我們的心呢?一顆不純的心,在黑暗中錯過了多少光明!老伯伯們啊!補補我的心吧!它可能破得太不堪了!
1000字的讀后感課外書篇3
寒假到了,媽媽送給我一本書,是我從未接觸到的類型,關于講述動物的非常有趣的科普類書籍。
這本書叫做《海龜是一個安靜的奇跡》,雖然只有158頁,但是它記錄了三十九個動物故事。吃同類的蝸牛、海龜與生俱來的指南針、美洲鱷的超感力、會自娛自樂的章魚……都可以讓人在娛樂的同時增長很多關于動物的知識!
在這些動物故事里,我最喜歡的一節(jié)就是《跟蹤響尾蛇》??茖W家艾瑞特在響尾蛇最為活躍的夏天到溪邊去尋找山巖響尾蛇,跟蹤標記,最終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山巖響尾蛇的顏色很接近青苔,所以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而且響尾蛇之所以稱為響尾蛇是因為他的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huán),當遇到敵人或急劇活動時,迅速擺動尾部的尾環(huán),發(fā)出響亮的聲音,用以警告敵人。我想其實響尾蛇是個挺“安靜”的存在,平時潛伏在青苔中,應用顏色偽裝自己,迷惑敵人。在捕食和收到威脅時先吹響沙沙“號角”再發(fā)起攻擊。還真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演繹的淋漓盡致。
其實響尾蛇還有一個更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熱眼”。蛇眼雖然又圓又亮,但炯而無神,根本看不到東西。它能精準的捕獲獵物,完全靠自己的“熱感受器”。田鼠和青蛙這些小動物都會散發(fā)出一定的熱量。有熱量,就有一種人眼看不見的光絲——紅外線。熱量不斷,這種紅外線就不停地向四面八方輻射出去。蛇的熱感受器接收到這些紅外線之后,就可以判斷出這些小動物的位置一舉把它們捕獲。所以,人們就把蛇的熱感受器叫做“熱眼”。響尾蛇導彈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研制開發(fā)出來的現(xiàn)代化武器??芍^百發(fā)百中!
關于響尾蛇還有許多故事和傳說,但人們經(jīng)常談蛇色變,并認為它是不祥之物,對它濫捕濫殺。通過這篇文章我想為響尾蛇正名——它很溫順,是蛇中“紳士”,只要你不去侵犯它!
文中結尾艾瑞特說:“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給人們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更有效地保護山巖響尾蛇?!痹谒姆敝臣竟?jié)禁止捕獵,禁止破壞它的棲息地,這就是對它的保護。我們經(jīng)常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就是“相互友好,互不侵犯”。就是對動物友好,愛護它,保護它。只有這樣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
1000字的讀后感課外書篇4
某天和朋友聊天,說起現(xiàn)在的牛人很多,朋友突然提到非常佩服脫不花,17歲闖北京,高中肄業(yè)確是邏輯思維的創(chuàng)始人兼CEO,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研修中心企業(yè)商學院工作組組長、清華大學總裁班/國研斯坦福等企業(yè)家繼續(xù)教育機構客座教授。我非常好奇的跟朋友追問她是如何成功的,朋友說她也是在正在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里看到的,并即刻在網(wǎng)上下單買了本送給我。
幾天后,這本書擺到了我的桌上,作者小馬宋,邏輯思維顧問。小馬宋精選了他朋友圈里的13個不同的、有趣的人寫出來,觀察采訪、記錄他們的言行,剖析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轉述他們的經(jīng)驗和教訓。書中共列舉13人,多為90后,我用了整整一周時間讀這本書,而這一周里書中的各個人物不斷的沖擊我,讓我觸動非常大。感慨現(xiàn)在的90后思維活躍、
想法、執(zhí)行力強。同時我也對這13個人的成功進行了一些總結。
第一,原生家庭對人的成長影響巨大??v觀書中13人,大部分是90后,且家境大都寬裕,至少家庭和睦,給他們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他們的性格基本都外向、有主見、能折騰,敢于對抗權威。
第二,善于學習,愛獨立思考。這是這13個人的共同點,不斷學習,給自己設立目標,思考未來的方向及定位,朝著目標努力。
第三,文字功底很重要。所有人文字功底都很不錯,都能寫文案,都是內(nèi)容運營高手,日讀、日練、是他們不斷提升的方法。
第四,你的朋友圈是什么樣,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焖俪砷L的捷徑:多和牛人接觸,多溝通交流,見識最牛的人最牛的事,從中不斷總結學習。
那么如何讓自己變成尖子生呢?原生家庭我們沒法改變,但可以分析自己性格上的優(yōu)劣勢和差距,通過后天有意識的訓練進行改變。學習是自己的事,多讀書,多思考,不但訓練了邏輯思維能力,更可以通過閱讀的積累為文字功底的提升打基礎。最后一點就是多和優(yōu)秀的人在一起。那么我覺得先得捋一捋自己認定的牛人具備怎樣的特質,其次自己身邊是否有這樣的牛人,如果沒有如何創(chuàng)造機會認識接觸牛人。行動起來把!
1000字的讀后感課外書篇5
張偉的長篇兒童小說新作《尋找魚王》,是對這一成長母題的一次新的演繹和詮釋。
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處,魚成為了一種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魚和吃魚則同時象征著不同尋常的本事和身份。正是懷著這一與魚有關的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向往,小說的年輕主人公立志要當一個捉大魚的人,并由此踏上了尋找魚王的路途。這志向中既包含了少年時代渾無邊際的遠大胸心,又帶這貧瘠時代真實的生活欲望:“等我逮到第一條大魚時,立馬拿回家!”他同時還延續(xù)著父親年輕時的同一個生活夢想。父子倆歷盡艱辛找到了心目中隱居的魚王,少年也終于得以拜在他的門下。
然而,在與魚王師傅共處的山居歲月里,少年逐漸認識了一個有別于山鄉(xiāng)傳說和想象的真實的魚王世界,它無關于各種玄奇的幻想,而是同樣為普通人的煩擾和悲喜左右。在青堂瓦舍的光鮮面目之下,是兩代魚王世家之間的恩怨情仇,是人如何在欲念的趨勢下一步步走向命運的深淵。魚王師傅的故事模糊了少年一度堅定的生活方向,也增添了少年的迷茫和躊躇:為什么有了捉魚的大本事,卻反倒不想逮那么多魚?為什么捉魚時出手只能一次,不成就走人?為什么有些本事不光不能留,還得小心再小心?顯然,這是一些需要時間來慢慢琢磨和體味的人生命題,它們是魚王師傅寫滿欲望的俗世生活中領受的深刻教益,也是他希望少年日后能夠領會、繼承的人生經(jīng)驗。
小說中的少年最后明白了,沒有人能夠真正成為魚王,因為魚王的核心背后不是人,而是魚,更確切地說,是魚的象征背后那由造物賜予人的一切生存之源:山,水,泥土,空氣……這是人們需要去敬畏、去守護的生命之脈,而不是去掠奪、去占有的私人財產(chǎn)。這也正是為什么少年的兩位魚王師傅最后選擇在山間和水邊過最簡樸的生活的原因。
尋找魚王最終并不是一個關于初出茅廬的少年如何征服世界的成長,而是初涉世事的少年如何在成長中學習一種面對世界的恭敬之心。在這樣一份恭敬之心正從社會的超快速運轉中不斷失去的今天,將這一精神的底子還給作為人之初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