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大全精選5篇2020
推薦文章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大全精選5篇2020
道德經(jīng)》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1
至于為什么要讀《道德經(jīng)》,是因為它是中國哲學(xué)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xué)體系的著作,是歷代學(xué)者研究了兩千年的一部著作。就連近代大作家魯迅都說,不讀完老子一部書,不知中國文化。讀完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實則為一部人生的教科書,讓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虛名看本質(zh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稱雖異,但只是一種指代關(guān)系,并不能表達事物的本質(zhì)。因此人們不要執(zhí)著于事物所謂的名號。企業(yè)注重員工的實干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辭。我們學(xué)生也是一樣,學(xué)習(xí)也是為了提升自身素質(zhì),而不為“三好”。
要少說多做,靜默守中。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話說得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時候,知道的沒必要的東西太多,顧慮就會更多,因而妨礙自己的行動。聞一多先生有言:“別人都是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蔽覀儜?yīng)該做的,就是努力學(xué)習(xí),而不是天天喊口號。要知道,空缸震響,滿缸無聲。
但是有些人會學(xué)習(xí)不下去,也許是對其他方面有欲,歸根到底一個“貪”字。貪婪會使人喪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廣東的汪某要是不貪婪,還會用刀刺向自己的母親?
老子有些話說得好:“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薄笆ト擞挥??!爆F(xiàn)在學(xué)習(xí)壓力大,戒貪已成為我的當務(wù)之急,力求減少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吹自擂和大躍進中的浮夸風(fēng)沒什么區(qū)別,只有踏踏實實走好鋪墊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做任何事都應(yīng)該服從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比七大自然簡直是相形見絀,但是他們?yōu)榱搜矍暗男±妫茐牧肆己玫纳鷳B(tài)環(huán)境,那么明天會怎么樣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知足會導(dǎo)致可怕的貪婪,讓人忘記一切,包括人格。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懂得放棄,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為失搞到悲傷。只有知足,才能常樂。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聰明的人不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不聰明。有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zhì)問題,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往往帶來壞的結(jié)果,害人害己。楊修因為恃才放曠,所以引來了殺身之禍。
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更不會為人處世。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2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著親手沏的茶,手捧著一本《道德經(jīng)》,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么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古國,這意味著我有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lǐng)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xiàn)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上如此眾多的小說,我更傾心于古典文學(xué)。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yǎng)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于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熱衷于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wǎng)絡(luò)小說??墒俏覀兦嗌倌瓴荒茈S波逐流,我們應(yīng)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業(yè)。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nèi)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jīng)》,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可這本書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著它時,仿佛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jié)奏的時光便產(chǎn)生了。
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苌畹挠绊?,不僅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沖直撞,結(jié)局總是頭破血流?,F(xiàn)在,我依然帶著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里都看得不真切??扇说囊簧?,不就是不斷地朝著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yīng)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zhí)著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jīng)找到了,那就是蘊含著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jīng)典著作——《道德經(jīng)》。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 我很慶幸有這么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xiàn),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3
這個暑假讀了道德經(jīng),說到起因其實只是BLOG上的朋友推薦的而已,看完了一本書有種別扭的感覺,也不知道是為什么,感覺上和我印象中有點像但是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的感覺,實在難以形容,不知道是老子的智慧太高深我無法理解,還是心情郁悶所使然……
道德經(jīng)分成上篇道經(jīng)和下篇德經(jīng),道是世界萬物的始祖,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很多人將道理解喂猶如神一般的存在,創(chuàng)造萬物的上帝,其實我覺得那并不正確,道創(chuàng)造了萬物卻不是刻意的,將道比作一個人,那這個人吃飯,睡覺,解手等,都是自然規(guī)律,他想要也得要,不想要也得要,并非上帝一樣只是一自欲望,可有可無的創(chuàng)造,而是自然而然,不加刻意的,就好比一棵樹,開花結(jié)果散葉,自然天成。這世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價值,對立面也是相對存在的,在老子看來,提倡遵紀守法,也就同時在提倡違法亂紀,提倡一個方面也就同時在提倡他的對立面,世上有越多遵紀守法的人,也就有越多違法亂紀的人,這是恒等的,所以老子建議將2個都去掉,按照自然規(guī)律來做人,生活,這樣就是古人常說的“天人合一”,現(xiàn)在有種說法很好,就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其實人與自然并不矛盾,我們也本就是自然所生,但是為何會變的矛盾呢?因為欲望和才智,人類的過高才智導(dǎo)致了過高的欲望,然后產(chǎn)生出各種各樣不必要的東西,這些東西摧毀著自然,而人類最終也必定毀于其中,科技一直是人們推崇的,可是不知多少人統(tǒng)計過人類擁有了科技以后變得多么懶惰,破壞了多少自然,使多少物種滅絕,讓生物鏈受了多少破壞,現(xiàn)在流行一個詞叫可持續(xù)發(fā)展,但是科技的利益過于巨大導(dǎo)致無人敢挑戰(zhàn)他的可持續(xù)性,這是否也是聰明絕頂?shù)娜祟惖囊粋€智障呢?
什么時候我們也應(yīng)該想下,我們是要創(chuàng)造最長久的種族還是要創(chuàng)造最輝煌的種族,如果有一天一個神降臨在你面前,告訴你,你現(xiàn)在有2條路,1條是你一輩子都不能有過高的成就,但是你能長命百歲,另一條是你從現(xiàn)在開始做什么事都成功,但是1周后你就會死,來吧,看看人們都會選擇什么道路,人類的生死對這個地球,這個宇宙,這片土地或其他非人類飼養(yǎng)物種都毫無價值,為何我們可以將自己提高到萬物之靈的虛無高度?在自然面前人類的渺小程度也許比不過芝麻,而這個只是仗著幾分聰明的的弱小動物居然如此狂妄,真是不可思議,我們一直教導(dǎo)孩子們要改正錯誤,有錯誤不要緊,關(guān)鍵是改正錯誤,但是又有多少人想過,錯誤是能改掉的嗎?保持優(yōu)點改成缺點也許是這個世上最假的話之一,當一個人改掉一個錯誤時必定為了改掉這個錯誤而誕生新的錯誤來維持優(yōu)點和缺點的相對平衡,如此以來就是向前走一步再向后退一步,說白了就是原地踏步,錯誤是無法改掉的,錯誤只能掩飾掉,掩飾掉的錯誤依然存在卻不易被人看到,別人看不到缺點自然就覺得你這人不錯了,那么一個人,本身不怎惡魔好,但是他擅長掩飾自己的缺點張揚自己的優(yōu)點,這樣的人就該被叫做偽君子吧?或者至少被評價為虛偽或不真的人,但是真正善于掩飾的人完全就被叫做君子,所以得到的結(jié)論就是完全不掩飾的人被叫做小人,掩飾了卻沒掩飾到家的叫偽君子,把自己掩飾的地地道道的叫君子,這不正是完全的病態(tài)嗎?人類社會中許多像這樣的問題完全不被人發(fā)現(xiàn),卻一廂情愿的向更高級社會邁進,實在不可思議……
道德經(jīng)的本質(zhì)道與德,道就是自然規(guī)律,德就是按照自然規(guī)律來最是的法則,掌握這些的人也許不能功成名就,但是一定能使自己的幸福指數(shù)達到一個飛躍,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作用,但是這個利益熏心的年代有多少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呢?真是讓人無法想象……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4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xué)校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jīng)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整齊而有節(jié)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xué)習(xí)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lǐng)我們讀《道德經(jīng)》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xué)習(xí)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dǎo)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jīng)》后,我漸漸發(fā)現(xiàn),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yè)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jīng)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zhàn)勝別人,更應(yīng)該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
《道德經(jīng)》讓我受益匪淺?!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wǎng)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wǎng)的無為論應(yīng)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yīng),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5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jīng)》倡導(dǎo)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xué)興旺,社會經(jīng)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yīng)該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fēng),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wù)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dān)起家庭義務(wù),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jīng)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jīng)》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jīng)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yīng)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