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有個人心得
古代文學作品中有很多經(jīng)典文章,莊子作為我國古代文學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啟迪了無數(shù)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讀莊子有個人心得,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讀莊子有個人心得篇1
我在初三的時候讀過一次《莊子》,大二上學期再讀的時候,理性分析的眼光多了一些,但是體驗感悟的成分也少了一些。不過這次重讀,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有趣的問題與收獲。
(一)重讀《莊子》的困難與經(jīng)驗
我們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曾經(jīng)談論過閱讀《莊子》的方式與目的。當時我建議大家不要單純把《莊子》當作一種知識體系去學習、閱讀,更可以把它當成一種人生智慧去體驗、感悟,讀到喜歡的句子可以摘抄一下,這也是我的閱讀的方式。
后來我們曾多次遇上過很多問題與分歧。我記得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場合說過自己的一個觀點:中西哲學的語境是不一樣的,它們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都是不平等的。例如西哲會批評中哲語意不清,概念模糊,缺乏邏輯體系;中哲也可以批評西哲過于注重概念游戲,缺乏對德性、人生、社會、自然的體驗感悟。我們以此差異來對兩者進行認識、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們在此問題糾纏不放,故意抬杠,那也是有礙交流、進步的。
而《莊子》這本書的問題也在于此,首先它不是一個系統(tǒng)、邏輯的思想理論體系,這個不需多講。其次,由于文言解讀的差異,人們可以從很多個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向去解讀。另舉《道德經(jīng)》的一個例子,開篇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边@第二個“道”字,到底是“遵循”的意思,還是“說明”的意思,兩種解讀,兩種思想,國學有時候就有這個問題。再次,《莊子》年代久遠,我們難以確定,到底它哪些部分是偽造的、被篡改過的;哪些部分才是其真實的,一貫的思想。
這樣的問題也是還有很多,不一而足,它們導致我們在解讀的時候會遇上很多困難。比如說,我們哲學小組在讀《莊子》的過程中,遇上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莊子常說的、最重要的那個“道”,到底是什么?我們不能像讀西哲一樣,運用邏輯推理、總結歸納的方法來得出答案。就像我們把《論語》里面有關“仁”的表訴全部列出來對比,不能總結出什么是“仁”。而莊子的“道”,同樣如此。
于是我們會開始思考,到底那些觀點才更接近莊子的思想本身,那些觀點明顯是假托?我們到底是要去追求莊子思想的本真,還是只追求自己偶有所得便好?面對這些問題,我想每個人讀書的立場、目的不一樣,人們也應該會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認為重要的是:第一,我們在讀《莊子》的時候,要格外小心,保持謹慎懷疑的態(tài)度,切莫以片面的理解,就以為自己領悟了莊子的精髓。第二,這些問題能否解決,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心閱讀,走進莊子這個虛幻浩瀚的世界,多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實這個過程已經(jīng)會激發(fā)你的思考,你終究會有所收獲。
(二)莊子為何不講清楚他的“道”
在《莊子》當中,處處有在講他所崇尚的“道”,但是都是描述,沒有定義。所以我們對于“道”的理解,不能通過精確的概念,而是要通過心性的感悟。不過盡管如此,相信大家對“道”的理解,也不會相差太遠的。
莊子或者道家所謂的“道”,大概是一種一元的、形而上的、永恒的、無所不包的、符合自然的、清靜無為的存在。這樣一種“道”,貫穿于莊子思想的本體論、認識論、政治哲學、人生哲學等方方面面。
縱觀東周諸子,除了陰陽家之外,道家算是最關注形而上的問題的了,老子就是這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代表。我在大學里一位講中國哲學的老師曾經(jīng)有過一段很好的說明,他是這樣說的,我們人、動物,會走會動會說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腦子在控制自己(古人就以為是心),腦子一發(fā)令,我們的手腳就會動,嘴巴就會說話了;那么老子就觀察天地變化、山河日月,他也在想,這大自然一切一切的變化,是不是也有一個最高的“腦子”在發(fā)號施令呢?于是他就發(fā)現(xiàn)了“道”。道家的“道”,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符合一切自然的本性的,人只要獲得了“道”,那就會走入最高的境界,與世間萬物融為一體。
那有一個問題來了,老子和莊子,為什么不把他們的“道”,用文字語言說清楚?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曾經(jīng)多次討論過的“言意之辯”。
首先來對比西方的哲學,西方古代思想家們的傳統(tǒng),一向注重概念、語言的清晰。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他們已經(jīng)強調概念、定義的重要性,而且對此也有諸多開創(chuàng);后來經(jīng)過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再一直發(fā)展到康德、黑格爾,整個西方哲學,仿佛就是一個龐大而精致的概念王國。西方的思想家們,就是想要通過考察精確的語言概念來發(fā)展思維,從而認識世界。
至于中國古代哲學,則有另外一個傳統(tǒng)——言意之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會懷疑,語言真的可以準確地表達意思嗎?就算我真的準確地表達出來了,你可以準確地接收得到嗎?道理很簡單,我們每個人人生經(jīng)驗、知識水平不一樣,很多時候對外部世界的理解都是有主觀性的。如果我說失戀了我很傷心,“傷心”這個詞,可以準確地表達我此時內心情感是何種感受何種程度嗎?你所理解的“傷心”,是以你昨晚掉了一百塊錢那種“傷心”來理解的嗎?
言意之辯是魏晉玄學家們所關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先秦早有根源?!兑捉?jīng)》也有寫:“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而道家則多次多方面地談過這個問題。莊子認為,所謂的“道”都是淵博的、宏大的,無所不包的;而語言本身是糟粕,是狹窄的。如果“道”有了一個具體定義的框定,那么它就只能“是”這個而“不是”那個,但這是不符合“道”的本質的。這里有體現(xiàn)莊子的辯證法,不過我之后再詳細談。
對于“言意之辯”,不僅中國古代哲學有關注,西方后現(xiàn)代的思想家們也有具體深入的研究了。而我們哲學小組討論的結論大概是,一定的語言和概念本身,會利于我們表達意思情感,加深對世界外物的思考與認識(比如你現(xiàn)在看我這篇文章就是如此),否則我們或許只能通過大笑來表示開心、拍桌子來表示憤怒。但是語言和概念是相對靜止的,思想和情感是非常細膩、豐富的,某些時候,概念也會妨礙我們認識世界,語言也會淪為“語言化石”。如果有心的朋友,應該對此格外小心。
所以,最后重申,由于莊子他們對語言和概念的不信任,我們讀《莊子》,有時候不能通過精確的概念來理解,而是要通過心性經(jīng)驗來感悟。
(三)“道”的合理性來源
在上一節(jié)當中,我已經(jīng)簡單地提到,道家的“道”,是來自于老子對自然變化的觀察,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來源之一:天無不覆,地無不載,道無所不容、無所不在。因為“道”,日月星云得以運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類社會得以運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發(fā)展。
然后我還從另外一個方面讀出來莊子的“道”的合理性來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傾向。他們在論證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時候,都會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堯舜禹、三皇五帝時期找到理論支撐。由于諸子都是民間興起的私學,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官方的“正統(tǒng)”來證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別居然可以在同一個例子當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結論,比如說,孔子會贊頌三代和西周時期的音樂,然后提倡恢復禮樂制度;而墨子也會提到三代時期的音樂,但是就會提倡“非樂”。
對于諸子的崇古,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問題就是,諸子在引用以前的歷史來論證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并非尊重客觀現(xiàn)實與內在聯(lián)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場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思想。第二個問題比較根本的是,我認為諸子這種“崇古”,是一種盲目的崇古。因為諸子總是在強調,過去有多好,遠古有多好,現(xiàn)在就不好了。但是這種過去的好,其實更多是他們幻想、構建出來的。在遠古時期,社會普遍更會存在生產力落后、疾病橫行、生存環(huán)境惡劣等問題,只不過壟斷知識的人們,用文字為遠古時期的社會粉飾太平罷了。
說回莊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與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時期,他是崇尚更久遠更古老的、甚至三皇還沒出現(xiàn)的時期的遠古社會,并且從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發(fā)現(xiàn)這一點跟兩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盧梭的做法很相似。盧梭為了論證“人民主權”與“社會契約”的存在,也是從人類遠古的狀態(tài)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盧梭的思想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贊人類的“原始自然”的狀態(tài),認為文明與智慧就是導致人類不平等和災難發(fā)生的根源。
而莊子的做法一模一樣,他崇尚“道”,而“道”的要求是無知、無欲、無為。莊子認為,智慧、欲望、妄為是導致東周時期戰(zhàn)爭不斷、社會混亂、人民生活疾苦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崇尚遠古時期,因為遠古時期的人民正是無欲無知的,他們也不追求有所作為,所以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這樣的一切,才是符合“道”的。如果當今(東周)的社會想要獲得安定,就要學習遠古時期的社會,那樣就可以獲得“道”,獲得幸福。這樣的思想,在《在宥》、《繕性》、《庚桑楚》等篇目,多見論證,由于篇幅過長,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四)為什么要“無為”?
莊子崇尚遠古時代,因為遠古的社會與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樸、簡單、平等,社會沒有等級、沒有壓迫,更沒有戰(zhàn)爭動亂。莊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贊頌這種社會狀態(tài)。
然后他們考察智慧與技能之所以產生的原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而莊子也是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德蕩乎名,知出乎爭”(《人世間》)。也就是說,所有的智慧、技能、名聲、禮節(jié)、等級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東西,是因為人們淳樸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漸發(fā)展出來的。因為有了斗爭之心,所以才會又不斷進步的智慧;因為有了盜竊,所以才會有鎖鏈和監(jiān)獄。所以《莊子》一書多有反對、批評儒家孔子主張恢復禮樂仁義的做法。
再者,莊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現(xiàn)之后的影響和后果。道家始終認為,仁義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這種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就會越來越遠離自然淳樸的狀態(tài)。所謂“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繕性》)因為提倡賢能,百姓就會互相競爭;因為提倡禮節(jié),家人就會產生隔膜;因為有了貴重的財物,人民就會成為盜賊。
更進一步的是,莊子認為,因為人們脫離了淳樸的狀態(tài)之后,世間善良的人會比邪惡的人要少得多,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智慧技能,也就作惡得多,而不是為善得多。在《胠篋》一文中莊子就有精妙的諷刺: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發(fā)明了籠子來保護自己的貴重物品,但是更聰明的盜賊直接把籠子都偷走了,這樣一來,籠子不是為了給盜賊更好地保護他所盜之物嗎?那些自以為聰明的臣子用禮樂制度來維系一個國家,結果傾國之賊把整一個國家都奪走了,所謂“盜國者為諸侯”,那樣人民提倡的禮樂制度,不也是為亂臣賊子保存國家嗎?
以上就是莊子和道家批評智慧仁義的主要原因。因此,莊子極力提倡“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tài),反對智慧與仁義。
在《漁父》一篇中,莊子譏諷儒家想通過提倡禮樂來恢復社會和諧的做法,就像一個人想擺脫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陽下拼命奔走,結果跑到累了也沒能擺脫影子。莊子主張,想要恢復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只要讓人們放棄智慧,回歸淳樸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擺脫影子的人,只要在樹蔭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謂“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絕圣棄知,大盜乃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過,無論莊子的這個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現(xiàn)實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擋的。他所提倡的“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tài),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來也沒有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實際措施。他只是一個思想家。
讀莊子有個人心得篇2
昨天我第一次讀完了《莊子》這本書。從上學期開始,用課余時間磕磕絆絆的看完了。我談一談我的看法。
莊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為人知。能見者少,見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為人知,難,知其不自知,更難。事實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況別人怎樣看他了。
他無所謂語言,言不盡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語言。他不介意寫很多字。他不在意。開口也好,不開口也好,傳之后世也好,不傳也好。因為他沒有想要守護的東西??酌弦刈o仁義,墨翟要守護苦難,惠施要守護言辭,管商韓要守護法度。他沒有想守護的東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護。滅亡的是人,不滅亡的是道。
莊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貴族,王族,也有人說漆園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說的庶民,是他的態(tài)度。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小人物的自嘲。這個世界對他而言只是玩笑。這種庶民感,與道德經(jīng)對比起來,尤為明顯。他像落入凡塵的神仙,雖然是神仙,但終究落在凡塵里。但在哪里又有何分別呢?哪里都是無何有之鄉(xiāng)。
他逃避著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認為天下無敵,但讓人疑惑的是,在那個時代,他為什么沒有出來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沒有出來拯救。答案我已經(jīng)漸漸明白了。因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許已經(jīng)看見了天意,看見了自己的命運??浊饹]有看見,他失敗了。誰能保證莊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莊周是莊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奮六世之余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樣的拯救沒有意義,與其折磨自己,不如快樂。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愿意接受爵位嗎?只是這爵位是人給的,不是天給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賜,就不可能長久,也不可能隨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經(jīng)看見了未來,所以不接受。莊周比我們想象的要勇敢。對他而言,放棄拯救,或許比頭破血流更為疼痛。他只是無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后說說他的孤獨。
惠施和他爭辯:“人怎么能沒有感情呢?”莊周利索的把他辯倒了。在惠施看來,是莊周贏了。
然而贏了嗎?惠施死去之后,莊周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有個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讓一個木工幫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來了,鼻子絲毫沒有損傷,而這個人也面色不變。后來木工被王召見,讓他表演這個技術,木工說:“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對象是這個人,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p>
莊周真的沒有感情嗎?惠子其實并不該問,莊子也不該辯,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莊子也因為快樂而駁倒了他。莊周其實喜歡和他說話,惠子或許不明白。
莊周在惠施的墳前說道:“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p>
他說自己逍遙自在,說自己無所待,他覺得自己是匆匆過客,與造物者為友。但身為人類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時空中留下了痕跡?;蛟S他的內心已經(jīng)不再泛起波瀾,如同他在妻子的尸體前放歌。但他是永遠的放歌著嗎?惠子看見之后訓斥他:“你難道一點都不難過嗎?”他說,她剛剛死的時候,他難過。
只是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
再怎么悲傷,哭泣,她也不會回來了。
在他心里存在著翱翔于冥海的魚;覆蓋寰宇的大樹;吸云氣飲露水的神仙;十步殺一人的劍術;莫逆于心的友人;隱姓埋名的漁翁;棄天下如敝履的先賢;侵暴諸侯的大盜……但他看見的是真實的世界。他這么說著,隨便寫著,但他并不虛妄,也不虛無,也不是漫無目的。如果真的沒有私心,又何必留下這樣宏偉的巨著?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這條路很艱難,除了天道,他孤苦無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見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動筆了。
他有別的辦法嗎?或許他真的經(jīng)歷過沒米下鍋的困窘。那時候沒有人喜歡他,也沒有人理解他,也沒有人和他說話。這樣的一個人,如果說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會被嘲笑吧。實際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會比人疼痛。在那個時代,或許他才是最痛的那個人。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獨,繼而忘記孤獨。
莊子在開篇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每次讀到這段話,腦海里便浮現(xiàn)出燦爛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榮枯,天空的朱雀緩緩向地平線滑落。
他是一個多么浪漫的人。
讀莊子有個人心得篇3
這段時間讀完了莊子,小有感悟,很欣賞他達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那份超脫世俗的瀟灑,但圣人的思想只能借鑒,我可以將世俗名利看淡,但無法做到其逍遙游的境界,畢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有一個詞叫“責任”,自己可以粗茶淡飯,至名利于腦后,但上有父母需要贍養(yǎng),將來還有妻兒需要照顧。生為男兒,不論才能深淺,地位高低,身上都有一副重于山的重擔,小到撐起家庭,大到挑起江山。還有一個詞叫“付出”,得到或許不是最有價值的,但付出會讓自己變的有價值?!笆郎衔跷踅詾槔麃?,世上嚷嚷皆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舍棄的追求,雖然俗,但很真實。
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種逍遙的境界,莊子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只是個人追求精神上的豁達境界,或許他是快樂的,但身為一個男人他是失敗的,他連自己的生活都解決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載體,生存尚且不易,何談理想抱負,我不覺的追求利祿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奪取天下為的是造福于天下,人不能為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來做更多的事。天地人神鬼,不可能人人成仙成佛,假如人人都出家,那他們又來渡誰?又有誰來供奉先圣。
我現(xiàn)在覺得應該各自修本體,不需要別人來渡,多少成功人士不在乎名利,生活低調,我覺得他們體會到了莊子思想的真諦,但從做人來講比莊子要成功,也許是我的境界還不夠高,沒有體會圣人思想的真髓,現(xiàn)在只是晚上睡不著,隨便談談個人想法,也許自己將名利看的過重,思想上有誤區(qū),看者大可一笑了之。
讀莊子有個人心得篇4
因為閑著無聊,剛好家里面放有一本《莊子》,遂順手拿起來讀了幾天,平常我是不愛看這些古文書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靜下心來讀了進去,并還有所感悟。
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本應就是此刻這個樣貌,然而這又是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上的滿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莊子》——“貧也,非憊也”。貧窮不代表不快樂,相比物質生活的豐足,我們更就應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習慣于高效率,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時間,長久下來必將感覺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為過往”,不能說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它只是陳述一個道理,但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為名利而有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天所提倡的就應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豐滿?!肚f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氣之辨,以游無窮”。我們能夠不用要求這么高,只要學會靜下來,將混亂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來,個性是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能做到這句話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樣不僅僅能夠讓處于奔波勞累的身體得到釋放,還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中所著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莊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無拘無束,身心不受羈絆。在這個時代雖然不可能像它所說的那樣,但亦能夠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釋放,在工作中或學習中皆能夠要求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在必須束縛下的自由,很多狀況下,束縛并不是阻礙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為了能讓我們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中出現(xiàn)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xiàn)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是,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將物資與身心融為一體,將精神摒棄一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就應學會重視自己的精神世
讀莊子有個人心得篇5
經(jīng)典書籍需要慢慢地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讀《莊子》時,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結果一無所獲,還讓心態(tài)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澤,我決定沉下心來,不求速度,只求質量。
一天只讀那么兩三頁,三十三個章節(jié),共四百多頁,分付幾個月時間。
這期間里,多寫讀書筆記,加深認識和記憶,
這兩天我讀的只是第一篇《逍遙游》,收獲很大了解到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于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贊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
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于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
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yè)、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
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yè)揚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
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于種.種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guī)范、人生準則、忠于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
當然更可以依從于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松愉悅和無所擔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里,莊子的逍遙游思想并沒有什么缺陷,被所謂的正統(tǒng)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
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么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后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yǎng)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采眾長,才能實現(xiàn)優(yōu)質,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fā)展。
一邊孔子,一邊莊子,我認為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