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我的前半生讀后感
《我的前半生》這本書詳細的記錄了中國從封建社會轉(zhuǎn)向社會主義社會階段,溥儀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封建皇帝轉(zhuǎn)變?yōu)樯鐣髁x新公民的心路歷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脑业那鞍肷x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著我的前半生讀后感篇1
放下了厚厚的群眾出版社發(fā)行的俗稱“灰皮本”的溥儀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寫成的《我的前半生》,再結(jié)合我在長春期間參觀的“偽皇宮”,對這個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個比較全面地了解。
在這本“懺悔錄”中,溥儀以一個歷史罪人的身份和語氣反復唾罵自己,同時深深感激共產(chǎn)黨和毛澤東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溥儀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學“帝王之學”出身,全書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個階段記述,分別是宮中生活、天津時代、長春時代、蘇聯(lián)的五年、回到祖國。一邊回憶,一邊悔過。
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分,戰(zhàn)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儀在內(nèi)的戰(zhàn)犯到東新中國的東三省的各條戰(zhàn)線去參觀。當溥儀走在曾經(jīng)自己是這個地盤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時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觸動和感動著,同時在心里將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領導下的“舊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較,感覺到?jīng)]有共產(chǎn)黨,沒有毛澤東,中國還將在黑暗中摸索很長時間。自己在東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贖其身”,自己過去犯下的各種罪行是永遠不可饒恕的。
在哈爾濱,他們參觀了包括兒童公園、太陽島在內(nèi)的許多地方。兒童公園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園中有許多古樹,我每天走在里面的時候,就是感覺這個公園有些年頭了。這里空氣清新,干凈整潔,樹木郁郁蔥蔥。要是這樣算起來,這個公園至少已經(jīng)有六十年的歷史了,而且公園里的小火車也有同樣的年頭了。在哈爾濱期間兒童公園是留給溥儀印象最深的地方,因為溥儀看到的這一切讓他得出一個結(jié)論:中國的少年兒童是最最幸福的,而且會世世代代幸福下去。時光荏苒,現(xiàn)在的兒童公園同樣是綠樹成蔭,各種年齡的兒童在這里蹣跚學步、奔跑歡笑,但是這里的景物卻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原著我的前半生讀后感篇2
前不久,看了1987年中外合資出品的電影作品——《末代皇帝》后,猶覺意猶未盡,經(jīng)朋友介紹,又去圖書館借來了圖書《我的前半生》,花了3天功夫,終于陸陸續(xù)續(xù)地把它看完了。
選擇閱讀《我的前半生》大半也是源于作者的緣故吧,作者是見證了一個時代天翻地覆變化的大清末代皇帝、公民——愛新覺羅·溥儀。
這是一部極具文獻價值,且?guī)в袘曰谛再|(zhì)的作品。溥儀從他的家世寫起,到他童年登基與退位,偽滿14年的統(tǒng)治,到后來接受社會主義改造,溥儀從一個末代皇帝、戰(zhàn)犯到自覺悔罪成為一個新人。
總的感受:似乎自身也已穿越時空隧道,置身于那個魑魅魍魎的時代。
寫到清朝統(tǒng)治的腐敗,宮廷內(nèi)部的爾虞我詐。寫到慈禧的喜怒無常時,有這樣一段話:有一個太監(jiān)陪她下棋,說了一句:"奴才殺老祖宗的這只馬",她立刻大怒道:"我殺你一家子!"就叫人把太監(jiān)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寫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奢侈糜爛時,有這樣一些記載不僅讓人頗為震撼: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膳桌陳放;"我"(溥儀)家六口,總計一個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只雞鴨,其中八百一十斤肉是我這五歲孩子用的。除此之外,每日還要添菜,這個月添的肉是三萬一千八百四十四斤,豬油八百十四斤,雞鴨四千七百八十六只。
溥儀3歲被迫登基,到后來的退位,成為日軍的傀儡建立偽滿洲國,最終被改造為社會主義新公民,這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溥儀出生在一個封建王宮貴族之家,其命運從被迫登基之后就已經(jīng)無法自己掌控了,正如他后來接受社會主義改造時所說的那樣,他甚至痛恨封建制度,使他想成為一個單純的小孩而不得,成為一個無能的人;從小在封建帝制毒液下浸泡的溥儀,擁有了那種根深蒂固的皇權(quán)思想之后,待到大清帝國徹底滅亡之時,骨子里那種為我獨尊的思想必然導致其的不甘與復辟情緒,但當時已是眾叛親離,再加上怕死的心里,就勾結(jié)日偽政權(quán)建立的偽滿洲國,企圖復辟;但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的必然道路,是大勢所趨,任何與其相抗衡的敵對勢力必將自取滅亡,溥儀也必將從皇帝的遺夢中醒來接受社會主義的改造。
《我的前半生》可以說相當詳細的記錄了中國從封建社會轉(zhuǎn)向社會主義社會階段,溥儀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封建皇帝轉(zhuǎn)變?yōu)樯鐣髁x新公民的心路歷程??赐甏藭那橐彩穷H為復雜的,其中不免對其的一波三折的人生感到同情,對其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的同情,同時也對其最后改造成為社會主義新公民的欣慰。我想中國的帝王中沒有一位皇帝能夠像溥儀那樣見證一個時代的變遷,也沒有一位皇帝能夠像溥儀一樣有如此復雜的心路歷程。
原著我的前半生讀后感篇3
今年暑假我有翻開我的書柜,又讀完了愛新覺羅·溥儀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儀先生的一生充滿了不平凡的色彩,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這一生的特別歷史,同時也造就了中國的歷史。這里面,有鬧劇,有悲哀,有疑懼,有希望。
1906 年,溥儀出生于北京,1908 年慈禧臨死前選擇了溥儀繼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話,改變了溥儀的一生。1911 年清帝溥儀遜位,從此,清室的復辟鬧劇便一幕幕的開始上演了。先是張勛帶著辮子軍幫助溥儀復辟,然而沒做幾天皇帝的溥儀就又退位了。溥儀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 年的偽滿洲國,稱帝為康德皇帝。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溥儀于1932年初在長春(當時稱為新京)任滿洲國執(zhí)政,后于 1934 年初稱帝。1945 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溥儀作為偽滿戰(zhàn)犯被關押于前蘇聯(lián),五年后回國進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國家特赦,任職于全國文史資料委員會。1967 年,病逝于北京。宣統(tǒng)皇帝,大清遜帝,偽滿執(zhí)政,康德皇帝,戰(zhàn)犯,普通公民,這些字眼寫照了溥儀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通過利用溥儀強烈恢復祖業(yè)的愿望,以溥儀為扶植對象建立了偽滿,開始了長達十四年對東北的統(tǒng)治,這十四年,能活過來的人本身就是個奇跡。溥儀在答應日本出任偽滿執(zhí)政時,也許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為了一個中國人的皇位而忙活,他們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當溥儀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經(jīng)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這個執(zhí)政和皇帝無非是個幌子而已。日本人給溥儀戴上了一頂繁華的皇冠,然而這頂皇冠繁華的背后卻是一個緊箍咒。偽滿十四年,溥儀幾乎沒有任何的權(quán)利,他不僅毀了自己,更毀了整個滿洲。日本就這樣以東三省和臺灣省為跳板,對中國開始了大肆侵略。
偽滿十四年的歷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廟受到孫殿英軍閥可恥的盜墓行為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激起了溥儀恢復帝業(yè)的愿望,而這個愿望又恰恰是跟那個時代所背離的,正如楊天石先生所說:“歷史是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這個愿望不會實現(xiàn),也不可能實現(xiàn)。被這個愿望沖昏了頭腦的溥儀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設計的圈套,而這個圈套在我們今天看來,其用意是多么的明顯,多么的可恥。或許只要稍作思考,順應歷史潮流,拒絕日本侵略者的邀請,這十四年的血淚史就不會發(fā)生了。
作為個人,我尊重溥儀先生在改造后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溥儀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書本身就是對國家和歷史的貢獻,使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當時的中國。
歷史,給了我們教訓!我們必須謹記,任何事物都是向前發(fā)展的。
原著我的前半生讀后感篇4
最近在看《我的前半生》,以前對溥儀這個人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末代皇帝,清朝的最后一個皇帝,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最后一個皇帝。我總會覺得悲涼,甚至會對他有些同情,王朝的覆滅也摧毀了他的“安逸”,讓他變成了一個連回家都要買票的人。
溥儀在還不懂事時已經(jīng)被推上了皇位,他身邊圍繞著太后、太妃、老師以及作為攝政王的父親。太妃們對他進行形式上的關心,父親則遇事不能立斷,母親對他的感情更是疏離,最后不堪受辱選擇了自殺。每個人都對他表達著尊敬卻又疏離的“愛意”,使他做了一個不知溫情不懂疾苦的皇帝。唯一對他流露出溫情奶媽,卻在一生中經(jīng)歷坎坷,存在希冀地期盼著生活,忍受著苛刻的條件伺候著大清朝的皇帝,在最后被遣散回家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女兒早已不在人世,這是醇親王府為了讓她好好照顧溥儀而壓下的消息。
在清王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之際,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餓殍遍野之際,在國土即將淪喪之際。紫禁城里依舊窮奢極華,講究著排場,宣示著皇家與庶民之不同。當時的人真的會覺得這就是我們拼命守護的國家嗎?值得嗎?
有種悲涼之感,《覺醒年代》里陳獨秀問留洋回來的博士胡適,中國該走怎樣的路,胡適說不知道。當時的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中國該走怎樣一條路,該走到哪去。究竟是復辟還是共和,他們磕磕碰碰地摸索著,尋找著適合中國的道路,尋找著拯救中國的一劑良方。無比感謝我們的前輩,在那般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在黑暗里摸索著,雙腳占滿了泥濘,只為解救這個病入膏肓的國家。
再覺得離譜的一個點,所有人都能看到清朝步步的衰敗,卻還是會為清朝的賞賜、謚號、官職……而瘋狂。連進步青年胡適都不能免俗,會為見到皇帝而榮幸。在《覺醒年代》中我就不理解胡適,他究竟是和陳獨秀一起的革命派還是如清朝遺老一般的保皇派,可能是我的知識儲備不足,閱讀書籍不多,對人物了解不夠,才會有這些不成熟的見解。但是書讀到這里 我想起《覺醒年代》中陳獨秀的一句臺詞:“中國之所以這么糟糕,就是因為郭心剛太少,胡適之太多!”不能說誰有錯,每位先賢都曾為中國的生死存亡拋頭顱灑熱血,可能是立場不同。更有甚者為了謚號跳河求個“貞端”,滿目荒唐。
一些凌亂的語言和不成熟的見解。
原著我的前半生讀后感篇5
與歷史相比,一個人顯得是那樣的小,就像是一顆小小的塵埃。
浩浩蕩蕩的清朝,在幾十年間土崩瓦解,這一切對于小小的宣統(tǒng)帝來說,并不是他所能夠控制住的,在這場歷史的車輪里,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塵埃,注定無法改變歷史的走向。
而對他來說,紫禁城外的社會才是一個小小的塵埃。所謂歷史的進步,對紫禁城內(nèi)的他,都不過是城外的風言風語,沒有什么價值。
《我的前半生》記錄著一個男人的一生,從他還未出生時已經(jīng)注定的命運到他大起大落、無可奈何的人生軌跡,從他登上帝位后的冷酷無情到重新改造后的大徹大悟。
當他重新回憶起過往,寫下這本書時,沒有了作為宣統(tǒng)帝的殘忍暴虐,沒有了作為滿州偽政權(quán)執(zhí)政人的卑微求全,更多是作為新中國公民的淡然,他已經(jīng)不對過往保持一種怨恨的心情,這就是歷史在一個人身上施展的魔力。
對于這本書來說,它盡管是以一個人的回憶所寫成的書,但確實重現(xiàn)了那段歷史。雖然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溥儀身份的特殊,使得他的故事對于清史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幫助。
但是我覺得它的作用更多還是以一個人的經(jīng)歷來重現(xiàn)過往的歷史,過往的記憶,無論你是什么樣的一個身份,即使你就僅僅只是這個社會里的一顆小小的塵埃。
如果想要再現(xiàn)一段歷史,個人的經(jīng)歷是否是可靠的?
是不是只有名人的故事才能夠幫我們再現(xiàn)歷史?
我覺得盡管個人的經(jīng)歷可能會有因為各種原因進行人為刪改,也可能會有記憶錯亂現(xiàn)象,但是從總體來看,這些其實是可信的。一個人,他的生活不可能脫離這個社會,那么他所進行的每一個事情都會體現(xiàn)出這個時代的特征,就算他進行了刪改,也不可能修改出他從未經(jīng)歷或從未聽聞過的東西。
我認為,無論是什么樣的人物,都能夠幫助我們構(gòu)建這個社會的記憶。
首先,不同的社會角色有著不同的經(jīng)歷,對于共同經(jīng)歷的同一個事件有著不同的解讀,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這個社會不同的側(cè)面。另外,往大了說,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小小的螺絲釘,只有所有人聚在一起,世界才會是一個世界。
就像我們此次閱讀的另一本書《夢醒子:一個華北居士的生平》,盡管這位鄉(xiāng)紳憑借他的聲望維持一段該地區(qū)的穩(wěn)定,但是他可能并沒有對當?shù)刈鎏筘暙I,畢竟他要養(yǎng)活自己一家人就很不容易了。那么他的日記沒有價值嗎?
不。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儒生、鄉(xiāng)紳、議員、商人等多個不同身份、不同視角對近代山西社會的剖析,這為我們了解那段歷史提供非常大的幫助。
其實無論是史學界對于個人歷史價值的挖掘,還是我們檔案學界對口述檔案等個人檔案的挖掘,都是看到了個人這個小小的塵埃對于構(gòu)建世界記憶的貢獻。
當無數(shù)過的塵埃聚在一起時,世界才成為了世界,當無數(shù)多人的記憶構(gòu)成在一起時,歷史才會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