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狂人日記讀后感
《狂人日記》是一篇白話小說,最初發(fā)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某踔猩袢巳沼涀x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生狂人日記讀后感篇1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睍屓藗冋J識了這廣闊無垠的世界。我在書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識的甘泉,使文采貧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綿一樣盡情地吮吸著,從而使人神采飛揚,開闊了眼界。在讀書的過程中,仿若身臨其境。
外面下著淅瀝瀝的中雨,如珠簾般傾瀉下來,更給蒼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紗。我閑著無聊,緩緩的走向書架,抽取了一本我覺得陌生的書----《吶喊》,這本書是我姐姐的,因魯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沒多看。要說在下雨天看書時很愜意的,翻開第一頁,就向我們介紹了魯迅其人,魯迅是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發(fā)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就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然而自目錄后就是《狂人日記》了,文章的開頭就像我們敘述了趙貴翁的臉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路上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等等都讓人匪夷所思,于是我?guī)е闷嫘淖x完了這篇小說。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強烈的妄想癥和迫害狂想癥的心理活動,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認為別人要害他,讓人覺得他真是一個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躍,想法也很異常。在這些鋒芒畢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最終他向人們呼吁救救孩子,想讓人覺悟起來,表現(xiàn)出他對封建制度的評判。他飽懷著對社會的期望,期望社會能夠覺醒起來。小說中主人公的哥哥講述了一部“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禮貌史,更加體現(xiàn)了封建制度的兇殘。封建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當中,讓人想起那時的社會真是殘暴。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xiàn)實的勇士,即使他內(nèi)心中已經(jīng)感到絕望卻仍然能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日也并非全部滅絕,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已經(jīng)有人在呼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建設人類完美家園……
書真是人類提高的階梯呀!它不僅僅讓我豐富了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書是我的好朋友。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去創(chuàng)立一個美麗的中國。
初中生狂人日記讀后感篇2
說道狂人,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即一直以為是輕狂浮夸之人,而其日記,也不過為腐木爛泥之事罷了。于是,我懷著一種奇怪的心情開始讀這篇文章。
文章并不長,但每段如刀刃般扎入人的心臟,難以忘卻。
文章講的是某村的一個人因為環(huán)境的原因,時代的局限,舊禮制度的迫害而患有迫害癥,一天到晚都擔心身邊的人來吃他。結果,天天想,夜夜想,最后變成了神經(jīng)病,被村里的人嘲笑,被他哥關了起來
第一次看完這篇文章,我并沒有太多理解,也如那些村里人一樣嘲笑那狂人??墒牵瑸槭裁纯袢藭@樣,書中明了,我前文也說到了,是環(huán)境,時代和舊禮,這其中舊禮和環(huán)境對狂人的影響尤為關鍵。
舊禮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而它也算華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說所謂的“忠君”,那些在后人眼中的“英雄”,為了他們的主,不顧自己的生命,也不顧他人的死活,如臣子每每在宮廷斗爭當作犧牲品就義前,都還會發(fā)出“忠臣不事二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一腔熱血之吶喊;君主對自己有恩,而當他有難時,作臣子的不惜殺妻棄子,為君報舊時之恩。為歷史留下一筆又一筆的“榮耀”,更令人想不通的是,這種“榮耀”被后人所傳承,至今視為典范。尤其是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千古流傳!說到吃人,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了,吃的人大多為孩童和女人,到后來發(fā)展成那些亂臣賊子....這篇文章也說到徐錫麟被凌遲最后他的心臟被掏出炒著給人吃,你試想一下,如果你生在當時的制度下,你又如何不提防身邊的人?所以狂人的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同情的。
再說說當時的環(huán)境,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國人麻木,正如文章寫道:孩子的眼神古怪,似乎和我有仇。這盡管是在一個病人的角度來看,有些爭議,但無可厚非的是,孩子的眼神中沒有快樂;沒有理想;沒有渴望;沒有那中天真無邪。否則病人看了如何不怕,這是一種時代的悲哀與凄涼。魯迅的吶喊也同為當時有志之士的心聲,如秋瑾曾希望用她的犧牲了喚醒國人。孫中山也為此發(fā)起一場轟烈的革命......也正是為此,當初魯迅走上棄醫(yī)從文的道路。
而所謂的“狂人”,也就是指那些被舊時禮制迫害的人。
初中生狂人日記讀后感篇3
狂人日記——魯迅寫于1918年4月,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第一篇真正的現(xiàn)代白話小說。他具體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fā)出了震聾發(fā)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是一座里程碑,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
從整片的文章來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對別人充滿了猜疑和害怕,總認為別人會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傳統(tǒng)殺人,人們無法容納他的清醒而對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惡勢力權下,與他們同流合污。當時的社會對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意識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發(fā)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經(jīng)沒有了真正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只是猜疑,提防,殘殺,成為一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魯迅在絕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吶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讓人去關注社會。
初中生狂人日記讀后感篇4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也是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一篇杰出作品。
《狂人日記》一書共有四十小節(jié),內(nèi)容也很簡單,就是講述一個小伙子患了精神病時寫的日記。
小說以一個狂人的胡言亂語作為開端,實在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像我們這些膚淺的小孩子確實難以理解其中之博大精深。閱讀多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后,我發(fā)覺其文筆比起與其同一時代的另外幾位文學大家而言并不是最好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薄見)而其成就卻高高在上。令其他作家望塵莫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他那空前絕后的思想和精神。在那個國人被踐踏、被鄙視的年代,人們并不需要類似林語堂、周作人、郭沫若等作家的純文學性的優(yōu)美文字了。人們需要的是魯迅先生那樣一針見血、發(fā)人深省的思想和精神?!犊袢巳沼洝繁闶瞧渥罹哂绊懥Φ淖髌分弧!俺匀恕斑@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fā)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以它表現(xiàn)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激活了人們麻木已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座里程碑。
初中生狂人日記讀后感篇5
這個寒假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讓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來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歡吃人肉的。當他發(fā)現(xiàn)的時候,那個小鎮(zhèn)上的人已經(jīng)開始籌備怎樣將他殺了。他的哥哥跟是殘忍,在幾年前就把他自己的親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夾在自家的菜里,讓家人也吃了許多。
這是一個多么恐怖的事啊!將自己的親生妹妹吃了,連自己的弟弟也不放過。如果,他將主人公也吃了的話,那么他一定會感到還不知足。會將他的母親也吃了、將自己的父親也吃了。但是,小鎮(zhèn)里的人也許也會將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边@句話就是反應了那個小鎮(zhèn)的現(xiàn)狀。慘不忍賭啊
通過常人視角,我們可以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為”。比如小說的第一節(jié)中狂人記道: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
因為得知狂人發(fā)了狂,因此大家對他有些害怕,并且議論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卻認定是大家謀劃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請了醫(yī)生來給狂人診治,開了藥,囑咐大哥趕快給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卻是這樣的情形:
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fā)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這些描寫, 于是我們得到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由于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醫(y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愈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y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于魯迅曾經(jīng)學習過醫(yī)學,并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小說的末尾那個“救救孩子”的呼聲,是何等攝人心魄。對于孩子們的純真,魯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慮,以為終于無法逃掉大人的陰影,也仍然無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標“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xiàn)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jīng)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后來的許多研究者為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外,我們也無法不嘆服于先生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