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文化苦旅讀后感
從遠古到現(xiàn)代,從異國到他鄉(xiāng),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文化苦旅》指引著我們進行了一次別具一格的旅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闹袑W生文化苦旅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學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1
有一本書,剛出世就極度暢銷,也引起了媒體的攻擊,此為何書,《文化苦旅》是也!
我無意間在書店中發(fā)現(xiàn)了它,它里面的描寫細致入微,使人身臨其境,它里面的故事真實精彩,引人入勝。于是,我便在字與字間游覽起來。
此書選取了幾個比較典型的遺跡,來自于中國,南亞,歐洲等地,各地各有特色。作者孤身一人探尋,而讀者們隱形般地跟隨他的腳步,來到了一個又一個文化遺跡,受到了一陣又一陣的震撼,發(fā)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嘆。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那篇《沙原隱泉》,剛開頭,我就再一次感受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感嘆。在爬山之時,作者告訴我們“心平氣和了,慢慢地爬”的爬山竅門。作者在山上看見一清澈的泉水,便升起疑問,為什么在這里會有泉水?在下山時,面對危險,作者則說“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的,且把脖子縮緊,歪扭著臉上的肌肉把腳伸下去。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已準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就是這一篇篇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個的道理。
而在此篇結尾,作者告訴了我,這山名為鳴沙山,這泉名為月牙泉。一見到“月牙泉”這名字,我另有所思:據(jù)新聞報道,月牙泉的水位一年比一年低,幾年后就會干涸。月牙泉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啊,我們應該多多珍惜它,保護它。
此書中的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創(chuàng)造之苦。創(chuàng)造雖苦雖難,但毀滅卻如此簡單。但如果毀滅了就在也找不到當年的輝煌了。
由創(chuàng)造之苦連接成了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我們應該更加珍惜這一份財富,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
中學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2
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下子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軟了下來,用各種羨慕嫉妒恨的眼神看著別人手里的書。《文化苦旅》,隨筆性散文,無劇情,無任務,無結局,這種三無的書要怎么勾起我的閱讀興趣?于是在它在課桌里躺了兩周之久之后,我終于翻開了它的第一頁,帶我走進了一個比現(xiàn)實美麗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個暮靄剛剛從地平線升起,彌漫于空中的時候,那個時候莫高窟不是旅游景點,就那么靜靜的、靜靜的聳立在當時中國戰(zhàn)火紛飛的土地上,等待著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蓋了幾百年的瑰麗的美貌,那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產(chǎn)。沉溺于作者從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實我是去過那里的,當時并沒有太大感觸??梢赃@么說,在這本書之前我還從沒有體會到文字有那么大的魅力,并不是華麗的、掉書袋的語句,他讓我感到深深地驚配,還有身為中國人不可遏止的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臉,那種一點點銀子就把中國文化,中國遺產(chǎn)出賣的賣國賊!可恥!可恥至極!沒有限制性的文字讓我展開了很多想象,也給了我很多思考。
對這本書中另一篇令我記憶猶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沒有介紹上海的景點,沒有介紹上海的美食,卻從一個很少有人寫的角度入手:人。開篇便是寫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與上海人的傲慢無禮、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于這么寫,這本書出版比我出生還要早,但現(xiàn)在這個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在上海兩級分化尤為明顯。他還寫了徐光啟,這位地道的華亭人,從他的角度寫了很多上海的過去,讓我這個雖然從小在上海長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著實長了見識。
《文化苦旅》,苦著尋找了文化,尋找了中國人的根源。
中學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3
信客是一個非?!翱唷钡穆殬I(yè),不僅身體“苦”,更是心靈“苦”。
信客這個職業(yè)早已遠離我們,但我們能從余秋雨生動的語言中穿越回當時。這個工作更像是一個民眾福利:工資少的可憐,干的活卻最多。還要遭到外界的質疑,這不就是“信客精神”嗎?
信客精神是為他人著想的,老信客受到外界的質疑后決定不當信客。他首先做的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而是盡快找到繼承人,好讓村子再與外界聯(lián)系,這種精神在當今是十分匱乏的,有的人在地鐵上獨占幾個座位,有的人這樣籃球場上還不允許別人參與……從今天起,做一個為他人著想的人,把別人的感受當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擁有的當做別人所擁有的。
信客精神是俠義的。宋達在遇到一些不公的事,或對國家不利的事都拔刀相助,毫不退縮。當今社會同樣缺少這樣的人,有的人因害怕得罪別人,視而不見,有的人甚至加入反派,并從中謀取利益……從今天起,做一個俠義的人,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把別人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
這篇文章不止贊美了信客精神,還諷刺了人們多疑的性格,以及人云亦云的惡習。要是沒有這些人作怪,老信客就不會失去工作。這就體現(xiàn)了當時單向信任的現(xiàn)狀,老信客信任葉渡,但全村人都不信任他,對此,我們只能嘆息老信客的不幸。從今天起,做一個能信任別人的人,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
引用海子的詩歌名句,串起全篇;三段論式行文,利落清晰。用他人的故事,滋養(yǎng)我們的生命——這就是讀書的意義之一。
中學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4
我始終不相信能寫出這些文字的人會道德低下,我并不是沒有看過那些詆毀余秋雨的書,看的時候我只是感到心痛,感到那些罵他的人十分的可憐。他們不懂得真正流傳下來的不會是他們那些詆毀他人的話,留下來的只有思想的積淀。不能不說迫害文人的事情從古至今從沒斷過。秦王焚書坑儒,造成歷史的模糊,清朝文字獄。甚至這些還不受國界的限制,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毅然地喝下了毒藥。書頁上全都是血。我十分慶幸我沒有生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更加慶幸我沒有活在六七十年代。
曾經(jīng)在書店聽見兩個人在談話:
“買些什么書呢?”
“這么多呢?挑挑……”
“余秋雨的?”
“嗯?那個……那個……有點……算了吧……”
有點什么呢?我站在旁邊很想問一問。是受不了他文字的重量嗎?,如果沒看過,又是聽誰說的呢?余秋雨的文章是有鋒芒的,而且鋒芒畢露,他會去批評一種人,會去批評一種社會現(xiàn)象,難道是他說中了誰,誰受不了了?
不管別人怎樣說,我依然會讀余先生寫的書,一直讀下去,感受文學的重量。
這一萬多字,算是不多,也有我的一些感悟,高一的孩子也未必出得了什么太過深沉的感悟,這也可能與思想還不健全,或者與性格的不健全相關,寫出這些一小半是為了作業(yè),另一大半也是想排擠心中的郁悶。看與不看都是一樣。這一篇看山故鄉(xiāng)是序的東西,也屬于讀書筆記的一部分,不看這本書,我是不會寫的。
寫在電腦上也是為了方便算字數(shù),如果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
中學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5
合上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乎乎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著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著著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久久不能講目光從那上面抽離,它要了我的魂。帶著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了。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老師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第一名。全節(jié)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興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白發(fā)蘇州》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形神俱佳。
本書雖名為“苦旅”,卻實為享受,從迷離深淺,豐富稠柔的書中,還能飽覽世界各地文化風情,實為一大享受啊。
作者游遍了祖國各地,觸境生情,把情寫進了文章,字里行間,透出了作者憂國憂民以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篇,一篇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注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絕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還有一篇,是《華語情結》,一個人身處異鄉(xiāng),突然聽到有相同的口音傳來,可以想象,那是多么令人快樂激動啊!但總有一些人,去了異鄉(xiāng),很快就忘記的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這些在《華語情結》中暴露無遺,真是令人心寒啊。
飽享了一頓文化大餐后,我不禁想到,歷史和文化的更替與交疊難免存在,既然如此,我們更應保護好我們自己的燦爛文化免受沖擊??傊瑹o論是文化更替還是歷史興衰,讓我們繼續(xù)步行過這條漫漫文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