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感想
推薦文章
認真品味一部萬歷十五年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心得吧?,F在你是否對讀書心得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娜f歷十五年讀書心得感想5篇,以供大家參考!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感想篇1
自漢代儒家思想上升成為意識形態(tài)之后,龐大的帝國所賴以維持秩序的是孔孟之道。但孔夫子的道德是抽象的準則,真正在人與人之間起實際潤滑作用的是”禮”,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禮”保證了整個社會的運行秩序。 “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在本質上無非是數不清的農村合并成的一個集合體,禮儀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對于違法的行為作掩飾則被認為忠厚識大體。各個機構之間的聯(lián)系,從來也沒有可資遵守的成文條例?!?/p>
經過宋代程朱理學的發(fā)展,儒學到了明代已經越發(fā)保守僵化。作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它滲透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無形地統(tǒng)治著這個社會。萬歷年間所面臨的問題在于:作為封建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的絕對權力無形中被各種各樣繁瑣的禮制規(guī)定抵消了,一方面,要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就必須以儒家禮 教作為法理基礎,另一方面,對儒家禮教的任何背離、突破和改變,勢必遭遇到強大的抵制,其中大部分抵制是潛在的、無形的,如廢長立幼、修建皇陵等問題。
萬歷皇帝曾力圖勵精圖治,希望通過努力實踐”禮”來增強文官集團乃至全體人民對經典道德的信心,但當他經過張居正以及選太子的風波之后,他徹底看穿了所有人的“陰陽”兩面。這時他自己首先對這套道德體制喪失了信心。他對管理國家事務的消極抵抗是是針對這一整套道德體系。
此時,道德和”禮”已經發(fā)展到相當畸形的地步。表面上官方倡導的道德原則與人們的實際行為已經嚴重脫節(jié),“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至其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p>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儒家的觀念里,根本沒有私德和公德之分?!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即把個人品德作為治理國家的前提,治國如治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薄拔锔穸笾粒炼笠庹\,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p>
因此,儒家的以德治國是典型的人治。儒家要求一個人必須具有完美的道德人格,然后才能從事治理國家的工作,即所謂“內圣外王”。其荒謬性并不在于不切實際的烏托邦性,而在于其不承認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完全是不同性質的領域。把二者等同起來,即把政治道德化,這就使國家有權干涉私人生活,個人 自由因此蕩然無存。我國解放后的諸多悲劇,恐怕也與此不無關系。
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法律判決,而是道德判決的力量?;蛘哒f,道德判決具有比法律更高一等的效力。因此政治斗爭往往在形式上轉化為道德之爭。由于道德的衡量標準又是一套固定的禮儀,于是道德之爭又從禮儀之爭開始?!氨境闹贫龋瑧斦f是不能聽任這種黨爭發(fā)展的。我們的司法制度極為簡單,缺 乏判決爭端的根據。即使是技術上的問題送交御前請求決定,也要翻譯成為道德問題,以至善或極惡的名義作出斷語?!薄按笮〕剂牌谕宰约旱牡滦卸皇菣嗔易鞒鲐暙I。但是德行意味著什么呢?……所謂德行大部分體現于各種禮儀之中?!?/p>
由于對人的一切評價最終被歸結到道德問題,人們就不得不生活在虛偽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隱瞞私欲,表現出一副道德高尚的面目,然而私欲并非所能壓制了的,相反它作為”陰”的一面更加膨脹。從而加深了每個人“陰陽”兩面的分化。表面一套,實際一套,所有人都顯示出犬儒主義的姿態(tài),追求道德是人人掛在嘴上的口號,私下里大家都彼此心照不宣。偶爾出上一個清官——老百姓讓他名垂千古。大家都懷著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仰望海瑞,然而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 就是中國從古至今政界的現狀,也是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仁義道德是件漂亮的衣服,穿上它,然后好做茍且之事。
我還是覺得,儒家的道德力量在人們信仰它的時候是非常強大的,畢竟從古至今,殺身成仁的例子不勝枚舉。但當文官集團的所有人以及下層民眾再也不再相信道德時,政權的統(tǒng)治就岌岌可危。隨著形勢惡化,人們不再對道德和”禮”抱有絲毫信心,連接在上層文官集團和下層成千上萬的農民之間的鎖鏈變得松 動不堪。戰(zhàn)亂四起,王朝更迭的序幕開始了。
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到底要到什么時候,苦難的中華民族才能擺脫這巨大的慣性,真正騰飛起來呢?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感想篇2
今天《萬歷十五年》進入了第三章——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可謂是大明王朝最后一根頂梁柱了,這根頂梁柱一倒,明帝國頓時失去重心,一步步滑入深淵。申時行雖然老成持重,但他所苦心經營的,終究只是表面的平和,是一抹夕陽紅,是無法把脫軌的帝國拉回來的。而這樣的一個表現,就是萬歷皇帝向他的臣民做消極怠工,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我一看到我也有種摸不到頭腦的感覺。在我們平常的印象中,君臣關系要么是琴瑟和鳴(原意指夫妻,這里我覺得君為夫,臣為妻也并非不可不是么)如唐太宗一朝;要么是君主絕對專制,臣子只是一群附庸如隋煬帝一朝;要么就是臣下亂政,君主形同虛設如漢昭帝一朝的霍光。再者說,君主消極怠工的也不少,可是消極怠工是為了對抗臣民就很稀奇了,至于萬歷為何會如此,書中也做了解釋。萬歷之所以如此,乃是出于一種報復,報復文官們不支持他廢長立幼。前文已述,萬歷的寵妃是鄭氏,因此他想讓鄭氏的孩子做太子,可惜鄭氏的孩子并非嫡長子,這就是私人情感和禮制的沖突了,而在明代,禮儀道德甚至可以凌駕于法律,因此那些飽受禮儀道德熏陶的文官自然不可能同意這樣違背祖制的想法。不過話又說回來,萬歷單純憑借個人情感來決定立儲這樣的大事,自是不合理,可難道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就很合理么?我們都知道科舉制的意義就是打破了門第和出身對于有才之士的限制,然而選拔官員如此開明,怎么到了立儲就如此草率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并不認為這可以以一句“這是祖制”來解釋,九品中正制也是祖制,為什么就能改呢?
說到底我認為這還是那些臣子的人性的弱點,科舉取士可以幫助他們飛黃騰達,可一旦他們踏入仕途,改變了自己的身份,就又開始滿口禮制,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雙重性格”,實在是可笑至極。
言歸正傳,萬歷經過了這么多事情,已經是一個“老油條”了,他不反駁,不屈服,只是這樣冷處理,倒也扛了一段時間。不過眾口鑠金,迫于強大的輿論壓力,萬歷還是沒能撐住,立了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下好了,皇帝徹底死心,不僅是廢長立幼的心已死,連工作的心也一并[]化為灰燼,就這樣,大明王朝在這樣的“無人駕駛”狀態(tài)下駛過了二十年。御宇48年后,萬歷駕崩。不過人雖然不在了,事情還未了結,文官內部早已沒有了反對萬歷廢長立幼時的同心協(xié)力,而是分裂成了諸多派別,經過了萬歷一朝,文官內部的裂痕已無法彌合。
萬歷不是一個好皇帝,他的所作所為都不利于他對于文官們的統(tǒng)治。管理下屬,無非就是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下功夫,可萬歷呢?真正詮釋了什么叫反其道而行之。在他執(zhí)政后期,由于怠于政事,因此對于官員的物質獎勵也就擱下了,又由于萬歷向來對于各種禮儀毫無興趣,因此精神獎勵也就不復存在,那既然沒有激勵,哪個官員會有動力繼續(xù)效忠呢?
至此,這個王朝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就像一輛車已經失去了動力,只是憑借慣性在向前挪動。這個惡果的種子,要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種下了。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感想篇3
《萬歷十五年》講述了明代從繁榮帝國走向崩壞的過程,是對“明”這個朝代敗因的總結。在這一年里,無數駭人聽聞、在當時卻十分尋常的事件,訴說著這一朝代的破敗不堪。然而在這破敗不堪的年代里,我看到了仍有人為了自己的信仰、對于國家的信仰奮斗著,讓人不能不為之感動。
明代走到了萬歷十五年,法制體系崩毀,社會秩序靠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德維持。加上極低的官俸,缺乏組織、管理的稅收與生產,腐敗成了生存必須,人的欲望便開始將社會往邪惡的方向引領。無法用法律管束的欲望毫無限度地膨脹,百姓生活無人問津,各集團只顧得一己私利,“陰”與“陽”的距離越拉越大。與此同時,皇帝也受不了對自己那異乎尋常的管束,開始消極怠工。國運,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但是有識之士仍然存在。張居正作為一朝元老,提拔人才,整頓朝廷,試圖扭轉國運。書中的張居正作風強硬,英明果斷。盡管對張居正的生活、作風書中略有貶意,但畢竟可以看出,張居正并不是按自己私欲行事。但他死后,因其過于強干的作風而被對手們毫不留情地抨擊,家財盡沒,兒女盡削職為民。以這位太師的眼光,未必料不到身后之事。因此我認為,比起一己私利,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對張居正而言更有意義,也是他不變的初心。
相同際遇的人不可計數:戚繼光橫掃倭寇,修繕邊防,卻只能一人終老;李贄生前聲名遠揚,多有著述,卻落得個獄中自殺的下場。他們都沒能得到善終,都遭到了命運不公正的對待,但只要一有機會,做過事的他們仍想再做一次。海瑞也是如此-------一意孤行、鉆牛角尖兒,讓部下連家人都養(yǎng)不活的他,不算是一個高水平的領導,但揣一顆奉公廉潔之心,全然不為生活的困難、現實的殘酷而折腰。兩次當官,他的態(tài)度一點沒變,仍為天下蒼生,為自己的信仰戰(zhàn)斗。
萬歷十五年,表面是一個普通年代,而我認為它已經是一個亂世了。道德在那個年代已經紊亂,養(yǎng)活自己是正義,對他人盡忠盡孝是正義,對國家盡心也是正義,而這些正義之間又有種種糾葛與矛盾,讓人是非難辨,于是出現了一批只相信自己的人。在那個欲望橫流、毫無法治的世界上,他們選擇追逐內心的信仰,在這個思想的亂世里,為這個國家、為心里的正義獻出最后一份力量。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感想篇4
1587年萬歷十五年,這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正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一個不平凡帝國的滅亡,仿佛是一般的人,對周遭無感,對未來也茫然;嗅覺靈敏的人,會覺得有什么不妥,但又談不上哪里不對。實際上已經可以預見到冰山一角,然后感覺到底下有一個巨大的冰山。按照經濟學的邏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無論哪個角度、方方面面的停滯,都可以一葉知秋。猶如南美蝴蝶的翅膀微微煽動,就可以在非洲大陸引起一場風暴。
1587年萬歷十五年,無論是文人高官張居正、申時行;還是武將戚繼光和官員海瑞;或者是思想家李贄;甚至是萬歷皇帝本人;都無一幸免成為歷史的悲劇,無一幸免的悲涼而終,好像飄落的秋葉肅靜,然后消失于茫茫的歷史長河。
先說說單個個體,海瑞,我們的印象和教育形象里,他是一個清官,典型代表形象是《海瑞罷官》。十幾年前去了淳安縣的千島湖,特意去瞻仰了一下海瑞當時的府邸,當時感覺連風都是清涼的。然而,歷史給出的評價竟然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梢娨粋€人,置身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是如此不同的解釋。而當局和后人給予的評價也是各有千秋,褒貶不一。
戚繼光—勇猛將領。南肅倭寇、北驅韃靼,留下赫赫戰(zhàn)績。迷信與科學相結合,改良軍事設備和鉆研戰(zhàn)術,然而也會送禮獻寶、養(yǎng)妾生兒養(yǎng)老、最終被文官拖累而不得善終。全書中,作者對于戚繼光的描繪是唯一花了重彩的,不但描繪了戚家軍的篩選原則,訓練要素,以及作戰(zhàn)技巧,還從觀察氣象、記錄天氣季節(jié)變化等等,以及兵器的研究和應用實操…。不可否認,戚繼光不管是在那時還是當代,都屬聰明上進、睿智勇猛的將領。
首輔張居正,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改革家。人前維護的過于完美的形象,有才華和道德準則,然而,玩弄權術、貪污受賄、沉迷美色,這種人前人后的鮮明對比,導致了生前的繁華和死后的崩塌,讓人內心十分復雜。
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
首輔申時行,雖然中庸、協(xié)調眾官,深得萬歷皇帝的信任,是因為前任首輔張居正太跋扈,弄的“官不聊生”而申時行審時度勢,才得以安生,但也落得個遭彈劾和辭官歸田的結局。
思想家–李贄,思想特立獨行,然而所屬的生活時代政治凝固,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派紛爭,李贄的自相沖突實質上就是理學和心學的矛盾。這樣的一個矛盾體,導致了最后的在監(jiān)獄里自殺結局。
最后一個是我們的萬歷皇帝。從小接受嚴格儒家教育,熟讀經史,敬重天道,孝仿祖法。后來發(fā)現了對自己嚴格說教,自己十分敬重的首輔張居正的虛偽面,發(fā)現了人性的偽劣,以及對整個道德體系無能為力的局面,開始了他的消極怠工,從而導致了整個決策機構的缺失和散漫。萬歷皇帝可以說是代表一個體系的文化和價值觀。雖然他有變革的激情和情懷,但是在如此的體系下,他也只能用悲觀和無為來做無謂的抵抗。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萬歷十五年》
單個個體的悲劇,匯集成立歷史時代的悲劇。以道德為綱繩,引導一個執(zhí)政黨去實施政法,最高旨意是禮法,任何人逾越不過。就不得不一步步走向滅亡了。
這本書語言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生動的描繪,邏輯和蘊涵的寓意卻不似語言那么簡單,它不是精美的點心蛋糕,它是相當于咀嚼蕎麥面包,原汁原味無添加,個中滋味得自己體會。誠然,道德是基礎和根源但不是萬能,更不是法律。一切問題首先需從法律的層面去考慮,再延伸到道德層面。所以,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的又無法固定量化的原則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則其發(fā)展程度必定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救技術之不及。
延伸思考:大家都一致認為的潮汕人是東方猶太人,有著積極勤勞的本質,好客豪爽講信用。但是,有一句話叫做“出生入死”,被偏解成了出門才會生,而回籍則會死。也就是得背井離鄉(xiāng)在外打拼,也的確見識過老一輩的前輩們都是精英,兢兢業(yè)業(yè),成就一番事業(yè),在家鄉(xiāng)的卻是安逸悠閑喝著功夫茶過著美滋滋的小日子。了解潮汕的人一定會知道,這是一個講究人情禮節(jié)的群體,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和風俗習慣,來作為生活以及處事的綱本,而在外的潮汕人,融入的是一個以法律為依據的環(huán)境,先有法律再講人情,而不是用人情來道德綁架法律標準。所以,這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離開家鄉(xiāng)出外的人會比較成功的道理。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感想篇5
之前覺得張居正、申時行的差異在于與文官集團打交道的方式,現在覺得不太準確,應該是在皇帝這一政治個體與文官集團的政治團體之間的處事方式不同。
通過萬歷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帝國的平穩(wěn)運行不僅在于文官之間的平衡、和諧,還要關照皇帝與制度(即文官集團)之間的關系。正德皇帝跳脫的個性不允許他僅僅作為一個權力的象征配合制度運行,大學士在政治上的無能導致皇帝和文官集團的對抗狀態(tài),以致政體的癱瘓。
而萬歷皇帝有著和正德相似的個性,他有大展身手復興帝國的愿望,而同時,這與文官們的期望往往相互背離。作為文官之首、皇帝的顧問,大學士的處事手段就顯得極為重要。
張居正對皇帝和文官同時使用霹靂手段,以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強行驅策兩方力量,結果是死后兩方共同進行的反抗。而申時行則是另一個極端,同樣是不偏袒,他想在兩邊都做好人,讓兩方都覺得和自己是一伙的,這樣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在雙方都有一定的說服力、影響力。
然而對于一般的問題,他可以“處心積慮不動聲色在幕后解決問題”,而且從黃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時行處事心細如發(fā)以及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穩(wěn)定上的優(yōu)越性。但是,一旦面臨立儲這樣關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權利的大事上,在兩方都想做好人的結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