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斷舍離》讀后感600字
《斷舍離》這本書本來是日本一位作家寫的有關心理學的讀物,其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家居收納內(nèi)容,所以“斷舍離”三個字常常被當做大掃除的原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書籍《斷舍離》讀后感600字5篇,歡迎大家分享。
書籍《斷舍離》讀后感600字篇1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p>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xiàn)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于恰當?shù)奈恢?,才能展現(xiàn)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xiàn)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于我來說,感覺比較的啰嗦,干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了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后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為中文有一定的關系,因為說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說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并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為我們對著自己想要什么還有不想要什么而不懂取舍,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么,而走到超市里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后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xiàn)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wǎng)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么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為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現(xiàn)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說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為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zhì)追求也不是那么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自在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必為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么辛苦,壓力那么大,就比如說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jīng)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么?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男人?!?/p>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zhì)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么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里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么的,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說,自由度會需要隨著人們的素質(zhì)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tǒng)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后總結就是,這本書并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書籍《斷舍離》讀后感600字篇2
清明假期過得有些凌亂,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囧),也沒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說起斷舍離,第一次是從《鄉(xiāng)村愛情10》里面看到劉大腦袋拿著這本書在床上閱讀,當時他正在醞釀要不要生個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時候提到,以他的親身經(jīng)歷如果在經(jīng)歷了N份工作以后,最終想清楚回到東北發(fā)展。
開年就讀了這本書,遲遲沒有寫感受。因為這本書講的道理非常簡單,難的是去實踐,方可知行合一。筆者經(jīng)過實踐,覺得自己有收獲,所以想分享出來一些書中的和自己的觀點,也許對您有些幫助。
所謂“斷舍離”: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去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著?,F(xiàn)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其實,講的是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東西,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將雜物扔掉,以至達到極簡的生活,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升華。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兩個要點,第一以我為中心,第二以當下為時間點,除此以為都是多余的東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能夠放開執(zhí)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內(nèi)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nèi)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破爛分三類: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fā)出強大的氣場。
簡單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過期的的都扔掉,質(zhì)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換,睹物思人的東西可以暫時鎖起來,不要被它的氣場影響,以后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滿回憶的物品,扔掉的時候請對它說聲“謝謝”。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并因此充分了說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再次強調(diào),舍的秘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并且以當下為時間軸。因此,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2、將與物品的關系比作人際關系,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
掃除:分為收拾,整理,掃、擦、刷的打掃。在斷舍離的世界里,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當你把無用的影響你的氣場的東西都扔掉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對自己的更新和升華,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過去的輝煌里,不要深陷在過去的情感里。斷舍離一切負面磁場,給自己減負,才能放開腳步輕松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標和挑戰(zhàn),與迎接新的情感。
書籍《斷舍離》讀后感600字篇3
記得以前看過這樣一句話“再完美的婚姻,夫妻雙方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50次掐死對方的沖動”。山下英子老師這本《最該斷舍離的是丈夫?》則可以幫助人們很好地去梳理一下夫妻間的關系?;橐龅拈_始都是你儂我儂的,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地雞毛,從乍見之歡到相處不厭真的需要用心去經(jīng)營的。書中作者揭露了夫妻關系相處的四個階段。大家不妨可以去對應一下,自己目前處于哪個階段。
夫妻爭吵往往都是雞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比如誰的東西占地方多了,比如誰把剛弄好的房間弄亂了。妻子慢慢嫌棄丈夫以及丈夫的東西,丈夫雖內(nèi)心清楚卻很難在行動上有所表示。夫妻慢慢地從對房間的雜亂無章視而不見到置之不理,再到說好收拾卻一再拖延。
在這個過程當中,夫妻雙方的關系也經(jīng)歷了這樣的階段。由物及人,夫妻關系也變得緊張。書中說妻子應該有兩大擅長,一是擅長烹飪一是擅長整理。但兩者都很擅長的人太少了。
夫妻的婚姻模式有本能型婚姻,即沒什么感情也不離婚,就這么得過且過著。有情感型婚姻,算是過得幸福的了吧。最可悲的算是死纏爛打型婚姻,二人互相忍讓,因為一些原因而不離婚,就互相忍耐著僵持著。
書中說"散漫無序的居住空間,物品雜亂無章,是憤怒的積攢。死氣沉沉的居住空間,物品堆積如山,是死心的累積。
“斷舍離,顯得尤為必要。斷舍離,不是一味地強調(diào)扔東西,而是想要從內(nèi)心上改變一些關系。比如跟物品的關系,跟空間的關系。乃至跟丈夫的關系。想來恐怕沒有哪一個丈夫愿意在一個臟亂差的環(huán)境里生活,對吧!
夫妻關系中女性總是容易患得患失,擔心不夠,害怕失去。人們想要改變卻又對改變感到不安。不安就是煩惱的根源。世界上沒有多少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心中要知道世事無常,且能接受無常。能坦然地接受無常變化,就是成熟的開始了。針對那些沒有感情卻仍茍延殘喘的婚姻,就是如此。大家不接受的不過是自己自尊受損,而非感情婚姻本身了。
物品雜亂,物品過剩,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和物品建立良好的關系。如果和物品都建立不好關系,何況活生生的人呢!想要重新建立與家人的交流,改善關系,從打造一個空間開始。用“斷舍離”創(chuàng)造時間的間隔,語言的余地,交往的距離。無論什么樣的人際關系都需要一定的間隙。
斷舍離,不是要真的拋棄掉什么人。
斷舍離,是對關系進行重新審視。
斷舍離,就是改變個人與物品間的關系。
所以,如果感到焦慮煩悶,那就試試整理房間,整理衣櫥,整理的過程就是一次心情斷舍離的過程休整。
愿看到這本書的每個人都可以活得自我又酣暢愉悅!
書籍《斷舍離》讀后感600字篇4
《斷舍離》是一本推崇現(xiàn)代家居整理的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
離——離開對物質(zhì)的執(zhí)念,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為中心,而不是成為物的附庸,從而達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書中傳授的整理技巧,果斷”斷、舍、離“,家里自然干凈整潔。怕就怕知易行難,下不得狠心決心。
女人天生愛購物,網(wǎng)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欲,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fā)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心情越來越煩。當時因為頭腦一熱所以購買,到手了之后卻并不覺得有多需要,這種情況太多了,舍不掉的”雞肋“也積累的太多了。
果斷舍棄用不到的物品雖然是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冷靜購物,不迷戀物欲,不因一時興起而盲目消費,不將許多不大需要的東西弄回家,從根源上斬斷購買欲才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此果決斷舍離,對于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盡快整理好心境,舍棄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快的負面情緒,心境越來越開朗,生命越來越積極。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雞血湯不同之處在于,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于貼標簽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鑒別出來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fā)現(xiàn)真正自己的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得精彩。林肯說過一句話,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生命。
問題是:現(xiàn)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種全民式的焦慮:拖延癥導致的焦慮,信息過載導致的焦慮,還有失眠,還有選擇恐懼癥等等。
有限時間與無限欲望和可能之間的巨大鴻溝,溝壑難填。
怎么辦?我們幾乎都需要跟自己來一場”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個心智歷練的過程,是一種做減法的修行。
斷舍離,不是教導你怎么活,因為也沒有人能教導你怎么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斷舍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tài)度告訴他,他想要什么就對了。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沒有人愿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愿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
書籍《斷舍離》讀后感600字篇5
在寫這篇稿子之前我找了幾個小朋友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在生活你們更喜歡加法還是減法,小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回答我說加法,他們認為加法就是好吃的好玩的東西的會變多。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囤積物品的習慣,超市里的購物袋,雙十一的打折商品,買了幾年卻連吊牌都沒有拆掉的衣服等等,網(wǎng)絡上有這樣一句話“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生活堆得滿滿的,有時候,非但沒有因為當你要使用的時候用到了而感到愉快,還會因為尋找它和儲存它而增添了巨大的煩惱。我今天推薦的這本書中傳達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斷舍離”。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nèi)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著。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xiàn)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斷舍離》在生活中,是從加法轉向減法,家里的物品能盡其所用,自然就會少,空間大。斷舍離在心靈上的改變是從減法轉向加法,由不想去整理家的討厭、厭煩到整理后的開心、愉快、自信。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huán)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huán)境,從外在到內(nèi)在,徹底煥然一新。
其實說到底“斷舍離”是一種本我的生活方式,它強調(diào)活在當下,其實就是告訴你要直面問題不要逃避。房間很亂就馬上整理,沒時間也可以先從小物件整理起,總之要馬上動起來。東西太多放不下就丟,別舍不得,因為再放兩年你也用不到??傊畡e老是想啊想,要行動起來。要知道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事實上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斷舍離”向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可以讓生活變得清爽而有品質(zhì)。如果這正好是你所向往的,那么你可以試試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