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節(jié)約為話題的作文
推薦文章
節(jié)約是一種遠見,是一種態(tài)度,節(jié)約更是一種時尚。大家一起節(jié)約吧,讓節(jié)約成為習慣,讓節(jié)約成為生活方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以節(jié)約為話題的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以節(jié)約為話題的作文1
當我剛升入一年級,在學校吃年飯時聽到了一個新名詞——光盤行動。我很新奇,問了老師后才知道,是指吃飯不浪費,吃光碗里的東西,吃不完就打包回家。
又是一年暑假時,哥哥來我家小住幾天。一天中午,媽媽不想煮飯,便叫我們哥倆下到樓下的“萬惠香”吃飯。我們各自點了一份拌面,一碗扁食,看著菜單上的小籠包,我又忍不住點了一籠。飯菜一到,我們便開始大吃特吃起來,直到覺得吃不下了,才背罷休。我摸摸圓滾滾的肚皮,心滿意足地打算離去。
這時,服務員把我們叫住了,說:“你們剩下的不打包走嗎? ”
“打包什么呀,不就剩了兩個小籠包嗎,多麻煩呀!”我還沒反應過來,哥哥便急匆匆擺手拒絕了。打包,確實麻煩,待會我還要和哥哥去打球呢,帶著確實麻煩不少呢。
我正準備提腳離去,瞟到那兩個孤零零的小籠包,我也停住了腳步。在學校,我可是“光盤之星”呢,為什么在學校能做到,在外面沒法付出行動呢。而且老師也說過,全世界饑餓人口超過十億,全球平均每年因饑餓死亡的人數達到一千萬,每六秒鐘就有一名兒童因機錢而死亡!如果我們每天的食物減少浪費百分之五,就可救活超過四百萬饑民!想到這,我趕緊讓打包好,正要走,我忽然想起媽媽還沒吃呢,就叫哥哥再打包了一份?;氐郊依?,媽媽夸我們是好孩子,在回來的路上我們又餓了,就又吃掉了剩下。哈哈,真是一舉兩得啊!
以后我一定要牢記——光盤行動,從我成起,大家也要參加光盤行動,從我做起的原則,做一個勤儉節(jié)約的小使者。
以節(jié)約為話題的作文2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節(jié)約水、電,保護環(huán)境,我的爸爸媽媽為我樹立了榜樣。
說到用電,爸爸是家中的“燈司令”。幾年前,他就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燈都換成了節(jié)能燈,還同我們約定,白天能干完的事不晚上做。在爸爸的監(jiān)督下我和媽媽養(yǎng)成了早睡早起,隨手關燈的習慣。不僅如此,一看完電視,他會馬上關閉開關,拔掉插頭,說這樣既節(jié)電又防雷,一舉兩得。
再說用水,媽媽的節(jié)約更是不勝枚舉。為了盡可能地節(jié)約水,媽媽總把淘米水留下洗第一遍菜,然后用桶裝好,洗第一遍碗。洗碗過后,家中的花就有水喝了。媽媽說這樣不僅節(jié)約水,也使花兒養(yǎng)分更充足。洗澡時,我家浴房總能見到兩只水桶,一個人洗好,一只桶差不多也接滿水了,這桶水媽媽用來拖地、沖馬桶綽綽有余。就這樣,我家的水都重復利用,沒有一點兒浪費。
記得“限塑令”實施那天,我好奇地問媽媽:“超市免費提供塑料袋不是能給顧客更多方便嗎?”經過媽媽的耐心解釋,我才明白塑料的原料來自不可再生的煤、石油等礦物能源,節(jié)約塑料袋就是節(jié)約地球能源。廢棄塑料袋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使垃圾量劇增,嚴重污染了環(huán)境??墒?,在買菜的時候,熱情的阿姨總是免費提供塑料袋,我和媽媽只好把它們帶回家。為了充分利用它們,一只塑料袋能當好幾次垃圾袋,倒了洗,洗了裝。攢下的袋子,媽媽總是送給鄰居,請她們減少使用新的塑料袋,共同為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做貢獻。
別小看這一點一滴的節(jié)約,小節(jié)約也可以做出大貢獻哦。
以節(jié)約為話題的作文3
青奧會馬上就要在南京舉行了,大家都在忙著迎接青奧會呢!哪我能做些什么?南京是座歷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我們應當把她打扮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的來迎接八方來客。
這些天我都會把掉到地上的垃圾掃起來收集好,家里的生活垃圾分類裝好再扔到垃圾筒里。同時我也是一名義務監(jiān)督員,監(jiān)督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不要亂扔垃圾,逛街購物時吃的零食和瓜皮果殼等垃圾也都裝好扔到垃圾筒里。
一天放學回家發(fā)現小區(qū)里有許多大哥哥和大姐姐在刮廣告紙,一看他們都是志愿者,他們有的用手摳,有的用刀刮,還不時的用抹布擦。見此情景我也跑過去幫忙,我先用右手摳,然后再用左手抓,一開始兩只手還好可是經過幾次交換以后兩只手的指頭火辣辣的疼,像火在燒一樣。一不小心用力過猛把手弄破了,一旁的大姐姐看見了從口袋里掏出創(chuàng)可貼幫我貼上,關切的問我:“小妹妹疼不疼,快別弄了,這里有我們呢!”我說:“沒關系”。我想了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我得有個趁手的家伙。我趕緊跑回家拿出小鏟子,由于跑地太急了差點撞到上樓的人。我又加入大哥哥和大姐姐行列中,經過大家的努力終于把一大塊墻刮干凈了,看上去多亮堂啊!稍微休息會兒我們又開始刮下一面墻了,漸漸地天黑了,媽媽喊我回家吃飯,我不但沒回家,還把老媽說服了和我們一起刮。
幾天以后放學回來看見幾位美術學院的大哥哥和大姐姐正在給墻上畫迎青奧宣傳畫,看到生動有趣的迎青奧宣傳畫,我想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地愛護環(huán)境,做一名“青奧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以節(jié)約為話題的作文4
中國是一個文明禮儀發(fā)源地的東方大國,在古代,古人都非常講究文明禮儀并且都很節(jié)約,從不浪費。但隨著時代的改變,科技的進步,頻繁出現浪費的現象。
以前電視上曾有一則廣告:中國人每年約浪費200萬噸糧食,可供2億人一年的口糧。這組數據是多么的大啊!
外婆是一個很節(jié)約的人,大概是因為在她生活的那個年代的原因吧。
春節(jié)時,爸爸媽媽想請大家吃吃飯,過下春節(jié),于是在餐館定了三桌漫天,來了很多人。大家都很高興,都吃好喝好……
吃完飯后,外婆看著餐桌上的菜愣了一下,又悄悄地叫服務員拿了幾個口袋,輕輕地端起餐盤,將里面的菜倒在口袋里。這時,媽媽轉過頭來看見了,“干什么啊,不要了,你拿回去也沒有人吃啊!”媽媽生氣地說。外婆卻說:“哎,扔了怪可惜的,能吃就吃嘛,在我們那個年代,一粒米就可以救活一個人啊!”
后來,媽媽還是沒有阻止住外婆,讓她帶回了家。
一天,因為失眠,我五點多就起來了,走到陽臺時,突然看見許多空瓶子在那堆著,外婆不在家還是去干什么了,不知道是去買菜了。無聊,就下樓去玩。
下去看見一個瘦小的人,提著新鮮的菜彎著腰在撿著空瓶子,回想起來陽臺里的空瓶子,難不成是外婆!走近一看,還真是。外婆看見是我,立刻撐起要來,“你這么早就起來了啊!”
外婆說。我說:“您還不是!”外婆笑著說:“這些瓶子也是一種資源啊,而且,還能賣不少錢呢!”我心底一觸,幫著外婆撿……
如果每個人都能像外婆這樣勤儉節(jié)約,那我們會剩下好多有用的資源啊!現在我也是能節(jié)約就節(jié)約,養(yǎng)我們一起努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美好的地球村吧!
以節(jié)約為話題的作文5
儉樸,顧名思義,就是勤儉樸素。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兩個字看似平常,卻不能等閑視之。讓我們看看先輩們是怎樣來用自己的行動詮釋“儉樸”的意義吧。
北宋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司馬光一生秉承祖輩清白的家風,不喜歡奢侈浪費,倡導以儉樸為美。雖然他的家庭很富裕,但他仍是“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又帛。”說來同學們可能不信,他寫文章所用的稿紙竟然常常是用過的廢紙!司馬光使用時先用一層淡墨將原先的字跡涂掉,晾干后再在上面寫字。
東晉人王恭,雖然擔任高官,生活卻非常簡樸。一次朋友來他家做客,臨走時,朋友心想王恭從盛產竹子的會稽來,一定有不少竹席,便把王恭坐的一張新竹席給要走了之后,王恭只好坐破草墊。朋友聞訊大驚失色,王恭笑著說:“你太不了解我了,我王恭平生就沒有多余的物品啊!”
開國元勛陳毅,身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全家人住在東南海的幾間普通平房里。他平時衣著樸素,除了必要的會議之外,夏天總是一身舊布衣,冬天是一身咖啡燈芯絨罩衣,袖口還打著補丁。受陳毅影響,陳毅一家都養(yǎng)成了勤儉樸素的生活作風。
以上這三位都是高官,他們完全有條件“享受享受”。為什么他們依然“以儉素為美”呢?因為既然是高官,就應該給百姓們起帶頭作用。他們穿衣只是為了御寒而不是顯擺,吃飯只是為了充饑而不是炫富。我們當然也不能過分貪圖榮華富貴,“以儉立名,以侈自敗”。我們還小,現在養(yǎng)成了驕奢淫逸的壞習慣長大就改不了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們從小就要養(yǎng)成儉樸的好習慣,向依靠父母財力亂花錢的敗家子說“不”。
以節(jié)約為話題的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