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昆蟲記讀書心得
這個暑假把《昆蟲記》這一本書看完了,里面講的是昆蟲王國的各個種類、趣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昆蟲記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昆蟲記讀書心得1
從不喜歡昆蟲的我,因為它們大多長的丑陋、讓人實在討不起喜歡。但自從看完《昆蟲記》這本書后,便讓我對它們刮目相待,小小的昆蟲也有如此大的本領(lǐng)也詮釋了許多道理。
彩帶圓網(wǎng)蜘蛛捕獵時令我印家深刻,它先在附近的小樹枝上織好一張大網(wǎng)留下足夠的蛛絲當(dāng)獵物撞進(jìn)了蛛網(wǎng),彩帶圓網(wǎng)蜘蛛背對獵物.同時啟動所有的吐絲器用后肢按住蛛絲。隨著兩條后肢飛速地交替入合抱,把獵物拋出來,將獵物反復(fù)滾從各方面裹的嚴(yán)嚴(yán)實實,等不再有動靜了,再靠近用毒牙輕輕一咬便退下,等獵物不再有動靜了,便回到紋絲下動的獵物旁,開始吮吸,多次更換下手的部位,將其吸干。一個小小不起眼的蜘蛛。竟如此精明心靈手巧,斗智斗勇捕獵物的過程讓我驚嘆,通過昆蟲記》讓我探索到小物昆蟲有如此神奇的世界。
心靈手巧的蜘蛛可是圓帶網(wǎng)蜘珠比彩圖帶網(wǎng)蜘蛛更勝一籌,才華橫溢,它的蛛巢更是一件遠(yuǎn)勝于鳥窩的精品,它形態(tài)如一只倒置的氣球,大小如鴿卵。絲袋的上端收口呈梨形,開口處齊平,鑲著月牙邊,絲袋的其余部分呈優(yōu)雅的卵形,垂直懸掛在幾根絲線中間,如此精美的蛛巢,但消耗了蜘蛛的所有蛛絲,同時蜘蛛的會感到自己的死期已到,用自已最后的力氣編織了一頂神圣的帳篷,靜靜等待死亡。
蜘蛛用最后的力氣修建了美輪美奐的蛛巢為了自己的孩子,詮釋了母愛的勝潔與偉大。
大自然的一切是神奇的,是可愛的,更是美好的,讓我們懷有一顆真誠之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吧!
三年級昆蟲記讀書心得2
今天,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我們終于讀完了法布爾的動物學(xué)巨著—《昆蟲記》,回想起來,我還會沉浸在法布爾所描述的動物世界中,并為法布爾對昆蟲記的熱愛和細(xì)心觀察而欽佩。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寫黑腹狼蛛和蝎子的章節(jié):
黑腹狼蛛是一位恐怖的獵人、勤勞的'勞動者、天生的紡織家??墒?,不管它戴著什么美名,人們只要一看見它猙獰的外表和劇毒的牙齒,就望而生畏。黑腹狼蛛的腹部長著黑色的絨毛,并有褐色的人形條紋,腿部則有一圈圈的灰色和白色相間。黑腹狼蛛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家,它的挖洞能力非常出色。既知道怎么挖舒適,又知道怎么挖安全,這些是它天生就掌握的。它同時也是一位獵人,“一招制勝”是它的標(biāo)準(zhǔn)。
蝎子其貌不揚,生活極度隱蔽。但它尾巴上的毒液幾乎沒人可以幸免。雌蝎子在捕獵時異常兇狠,但卻是一位稱職的好母親,一直保護(hù)著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受到一丁點傷害。
法布爾寫的這本《昆蟲記》,著實讓我嚇了一跳:這本書內(nèi)容豐富多彩,動物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一定花費了不少心血吧?法布爾的細(xì)心觀察和對昆蟲的熱愛,讓我們敬佩,也正因如此,使他成為了著名的昆蟲學(xué)家。如果換成我來寫,我一定會半途而廢,失去耐心,怎么會寫出像法布爾一樣的世界名著《昆蟲記》呢?
這本《昆蟲記》,真是一本好書,因為這是法布爾心血的結(jié)晶,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讀完這本書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三年級昆蟲記讀書心得3
對于《昆蟲記》,我是早有耳聞,劉老師在課上不遺余力的推薦,讓我早就心向往之了。只是因為被瑣事擱置,一直沒能翻開。在網(wǎng)上書店搜尋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被書的封面給深深吸引了。
藍(lán)色占了一半,是花中仙子的藍(lán),給書本更增添了幾分神秘。
昆蟲,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幾乎沒有人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觀察一些小蟲子,而且一點報酬都得不到。但法布爾會。
他不僅觀察了,還把他觀察所得詳細(xì)記錄了下來。他利用業(yè)余時間壘起了《昆蟲記》這座高墻,各種各樣的昆蟲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他竟然可以把這么微小的蟲子觀察得如此清楚,描繪得如此生動。
這一本書,真是一本好書!
不知你們認(rèn)為食糞蟲怎樣,在我看來,嗯……可能有些辣眼睛,但自從看了這本書,我真的覺得妙趣橫生。
不得不夸的是這一本書的細(xì)節(jié),這怕不是比一根頭發(fā)還要細(xì)了吧!舉個例子,在寫小闊紋蝶的那章,把蝴蝶來回尋覓這什么寫得詳細(xì)極了,這不像是從客觀角度寫,完全寫的就是蝴蝶的心聲!小闊紋蝶在求偶時,會散發(fā)出一極微弱的香味,旁人都聞不到,法布爾卻聞得到。
還有寫蟬的那篇。他寫了蟬脫殼的整個過程,蟬即將脫殼、正在脫殼、脫殼脫了三分之一、完全脫殼、脫殼后都被他記錄得清清楚楚,卻一句廢話也沒有。這是,路邊的蟬都會問一句:“到底是你脫殼還是我脫殼?”
法布爾的文字代入感十分強,不說了,我已經(jīng)在蟬鳴嘰嘰的夏天里,趴在一棵大樹下,仔細(xì)觀察蟬的脫殼了。
三年級昆蟲記讀書心得4
《昆蟲記》是法國杰出昆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法布爾的傳 世佳作,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他用特有的眼光描述了昆蟲的特征和曰常生活習(xí)性,他以簡單明了的質(zhì)感,譜寫了一首首昆蟲偉歌,抒寫了一篇篇充滿奧秘的昆蟲史詩:螢火蟲的樸實無華,紅螞蟻的團(tuán)結(jié)一致、互幫互助,蟋蟀的頑強堅韌,小甲蟲的無私奉獻(xiàn)……這些人性化的奇妙小生物,不僅讓我驚奇萬分,也讓我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這本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昆蟲就是蝗蟲。
蝗蟲,大家一直覺得它是害蟲吧!它們兇猛貪吃,破壞莊稼,但是法布爾的筆卻為我們展現(xiàn)了蝗蟲的不同一面。它鋒利的牙齒能啃掉植物上的芒刺,吃掉農(nóng)田的雜草,這都利于莊稼的生長。其實蝗蟲是莊稼的好幫手!蝗蟲品種多樣,樣子各異,有的細(xì)小柔軟,有的粗壯強大。同時,蝗蟲的卵也很多有意思,有三種顏色,灰黃色,橘紅色,深紅色。卵的顏色就是孵出蝗蟲的顏色,但他們的習(xí)性是一樣的。讀到這里,我不禁感謝法布爾,是他的細(xì)心觀察讓我們了解到蝗蟲有益人類的一面!
看了《昆蟲記》我才知道,原來昆蟲世界是多么的豐富多彩!難怪魯迅評價《昆蟲記》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我想這都得益于作者法布爾的偉大奉獻(xiàn)。法布爾,我尊敬您,因為您為世界自然科學(xu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我敬愛您,因為您用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解讀昆蟲生活!
我捧著書,輕輕地閉上眼睛,慢慢地進(jìn)入夢鄉(xiāng)。夢中我跟隨著法布爾穿梭在昆蟲世界,一起探索昆蟲們的奇妙奧秘!
三年級昆蟲記讀書心得5
《昆蟲記》是法國的著名昆蟲學(xué)家法布爾用了自己一身之力才完成的觀察記錄,整本書一輕松的散文、幽默的插圖以及科學(xué)的實驗,帶領(lǐng)讀者走進(jìn)昆蟲世界里,讓我們?nèi)ヌ剿鹘鸩郊?、舞蛛、糞金龜、狩獵蜂和蟬等小昆蟲的生活里,讓我們?nèi)ンw會到大自然的奧秘與樂趣.
兒童讀本的《昆蟲記》,對于非常喜歡昆蟲又非常想去了解昆蟲的少年兒童讀者來說,這《昆蟲記》絕對是一本了解昆蟲的好書。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哪些昆蟲有毒,比如說毛毛蟲,它表面上有一層毛,如果它的毛站在手上,就會奇癢無比,那就是毛毛蟲的毒素,為了正明這一點,法布爾還親自動手做了實驗結(jié)果實驗成功,但法布爾的手臂卻遭了秧,一直過了好幾個月,法布爾手臂上的癢痛才消掉。他有一次實驗讓一大群大孔雀蝶闖入他的家里。
在這么多的故事中,他寫的最詳細(xì)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他小時候放鴨子的池塘,以前,父親叫他去放鴨子,他把鴨子趕到池塘里,就管也不管,問也不問了。他自己跑到淺水邊捉甲蟲,逮蝴蝶了。直到傍晚,法布爾的衣袋里以經(jīng)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蟲子,,回去后,受到了父母的嚴(yán)厲責(zé)備,可法布爾并不灰心,他一直把小蟲子捉了躲起來偷偷玩。還有一個地方就是他做過無數(shù)次實驗的小桌。
編者精心挑選的均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又經(jīng)過一翻剪裁歸并。難得的是動了一翻手腳后,依然保持原作的趣味,而且孩子們很容易領(lǐng)略到其中的趣味。
三年級昆蟲記讀書心得6
書是人類進(jìn)步的階梯,它可以引導(dǎo)我們前進(jìn)的發(fā)向。書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想,開拓自己的視野。書猶如一個不會說話的老師,它所教授的內(nèi)容更為廣闊,能讓我們懂得書中的道理,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彼晕覀円嘧x書,養(yǎng)成良好的習(xí)慣。
德國詩人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钡裁词呛脮?,那些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名著,成為我們?nèi)祟惞餐膶氋F財富。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翻開這本《昆蟲記》細(xì)細(xì)閱讀,書中的內(nèi)容讓我流連忘返,這是一本生活教科書,仔細(xì)的描繪了那在我們生活中不顯眼的動物,讓我感到了大自然的樂趣。在我們生活中螢火蟲是再不常見的生物了,可在我們的印象里,它有著色彩斑斕的外衣,身體成棕色,胸部是粉紅色,其圓形服飾的邊緣則點綴著一些鮮艷的棕紅色的小斑點,是非常可愛的一種生物,可是背后卻有著兇狠的一面,螢火蟲卻是食肉動物,而且手段是非常惡毒,這一點讓我震撼萬分。
本書的作者法布爾為了弄個實驗室,40年來,靠著堅強拼搏的意志,過著自己根本不在乎的艱苦貧困的日子,人的一生中有幾個40年,為了科學(xué)獻(xiàn)身自我,讓我看到了堅持努力的精神,更讓我懂得了凡事都不要放棄,只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一直堅持努力,就沒有到達(dá)不了的地方。
《昆蟲記》是一本樹立人生路標(biāo)和增添精神補品的經(jīng)典之作,讀這本書仿佛切身與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三年級昆蟲記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