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鄉(xiāng)》的讀后感
推薦文章
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安排,依據(jù)“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下面給大家?guī)硪恍╆P(guān)于魯迅《故鄉(xiāng)》的讀后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魯迅《故鄉(xiāng)》的讀后感1
從魯迅的《故鄉(xiāng)》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墒?,到了現(xiàn)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jiān)獄相比也已經(jīng)只有毫厘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guān)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jīng)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jīng)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xiāng)》《藥》《孔乙己》。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
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xiāng)”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jīng)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lián)系。童年、少年與“故鄉(xiāng)”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lián)系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的。后來的印象不論多么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chǔ)上發(fā)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擺脫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xiāng)》這篇小說中來說,“我”對“故鄉(xiāng)”現(xiàn)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感情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發(fā)生的。“我”已經(jīng)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jīng)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xiāng)的回憶。此后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
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復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通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復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郁。憂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脫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tài)?!豆枢l(xiāng)》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憂郁的美,憂郁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魯迅《故鄉(xiāng)》的讀后感2
中國有個很溫暖的成語,叫落葉歸根。漂泊了一生的人,到了垂暮之年,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過那種享樂于田園生活的恬淡、閑適生活,是有多少人求之而不得的啊。就像作者,自此一別,已是一生。就像無根的浮萍,就算再自由,能游遍千山萬水,也始終沒有一個最終的歸宿,能讓他由身到心安定下來。
“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那了無生氣,死氣沉沉的,是他牽掛了幾十年的故鄉(xiāng)么?那在遠離家鄉(xiāng)的日子里,支撐著他的,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絲絲溫熱的牽掛,被那陰冷的風一吹,便漸漸冷下去,一點一點斷開,最終斷成毫無關(guān)系的兩半。在風下飄搖著。蒼黃的天,向老人慘淡的臉色,靜靜地,冷酷的,束手無策地,看著村莊,一點一點的變得蕭瑟。歲月最絕望之處,也就在于看著自己最牽掛的東西,一點一點在眼前衰老下去,了無聲息,以至于人們發(fā)現(xiàn)不了。當時間將發(fā)梢染上已成淡淡的白色時,記憶中的樂土,卻再也回不去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但總覺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子里回旋,吐不出口去。他站住了,臉上現(xiàn)出歡喜和凄涼的表情,動著嘴唇,卻沒有做聲?!睔g喜和凄涼這兩個詞用得真是好,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站在面前,卻相顧無言。當初兒時的單純的快樂,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歡喜的是再一次相見,凄涼的也是再一次相見。那么多年的疏離,身份的變化思想的差異,已形成一道厚厚的透明屏障,雖是看不見卻也確實擋在二人之間。對方已不再是那個陽光快樂的少年,而
自己也不再是那家境殷實的少爺。這時想起來,他們的回憶那么單薄,僅僅幾次見面,卻因向往彼此的生活而被牽絆住。那種伸出手,挽不住的美好,就這樣溶入歲月的洪流。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漸漸遠離了我……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鄙倌陼r的閏土,中年時的閏土,美麗的楊二嫂,尖酸的楊二嫂,故鄉(xiāng)的老屋,統(tǒng)統(tǒng)遠離了他。這緣分已隨著漸行漸遠的路,流水,慢慢逝去。如一根本已淡淡牽持著的線,被這歲月,慢慢磨斷,只剩下了斷了的支離破碎,在兩端搖晃,在不能安定,再不能相遇。他還得寫他的文章,激國人的憤慨,等回到北京,這牽持就真的斷了吧,他還得走他的路。他背負著,不僅僅是他自己的責任,還有喚醒國民的義務(wù)。這條路,尚未有人去開辟,只能由他去開辟,兩旁的荊棘再次人,也得走下去。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魯迅《故鄉(xiāng)》的讀后感3
魯迅在他的《故鄉(xiāng)》一文中描述了一個他和閏土美好的童年,令人無限向往,但其結(jié)局卻顯得很悲慘,兩個原本友誼很深的孩子,竟變成了一對熟悉的“陌生人”。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了:原來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著,我和我的好朋友張凡不正好與魯迅和閏土一樣嗎?
總以為我們的友誼堅如磐石,深比大洋?,F(xiàn)在看來,那只是我們年幼時的幻想罷了。
我和張凡年齡差不多。小時候,我經(jīng)常和他一起在村子里亂逛,我們會為在一起捅掉了一個馬蜂窩而高興。我們也經(jīng)常一起爬到桑樹上,盡情地享受著桑棗的美味,直到嘴唇、牙齒變?yōu)樽仙珵橹?,這時我們會望著對方紫色的嘴唇而大笑。我們也常常在一起分享個人的小秘密,比如,他曾經(jīng)告訴我他“喜歡”的`女生的名字,我也告訴了他我“喜歡”的女生的姓名。到現(xiàn)在,我想恐怕仍是只有我們兩個人知道這兩個女生的名字,我不確定他現(xiàn)在是否還記得這件事。我們也曾發(fā)生過小矛盾,但不超過幾小時便和好了。在這七年的時光里,我們像親兄弟一般,他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傊?,有他的地方便有我。
到了初中后,我和他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急劇的改變。也許是我有了自己的目標,只顧著學習,放假時也很少到他家去,一個人在家里看書,做作業(yè),漸漸地疏遠了他,也許是我們都長大了、成熟了。我們再也不會兩個人在一起,因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那是浪費時間,我們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小秘密告訴對方了,我們開始學會了將心靈半敞著來面對對方,我們會覺得將自己的秘密封存在自己心里比較好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他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去年寒假,我和他僅見過一次面,當我們在一起聊天時,我們也和閏土一樣恭敬起來了,當他說起一些學校的事情的時候,我只是隨著笑幾聲,那種笑仿佛是完成命令式的笑,不到一個小時,我們要說的都說完了,仿佛再也沒有什么可聊的了。從那次見面后,我到現(xiàn)在也沒有再見過他一面了。童年時的那種歡聲笑語的場面已蕩然無存。我很想和他恢復到小學時那種親密的關(guān)系,但仿佛就像一切都已經(jīng)注定好了的一樣,我和他走在已設(shè)定好的路上,他向東,我向西,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如果命運可以由自己選擇的話,我愿和他永遠停留在小學那段時光里,我真的不想看到七八年的友誼就這樣結(jié)束了。
我不敢想象,十年、二十年后,我們的關(guān)系會變得怎樣……
的確,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
魯迅《故鄉(xiāng)》的讀后感4
小說中的故鄉(xiāng),一個是少時記憶中的,一個是現(xiàn)在的,也是極其現(xiàn)實的。
記憶中的故鄉(xiāng)以少年閏土的形象為中心,描繪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月下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里,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艷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gòu)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耙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回憶中的“故鄉(xiāng)”并不僅僅是一個現(xiàn)實的世界,同時更是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與少年閏土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來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它更是“我”少年心靈狀態(tài)的一種折射。這顆心靈是純真的、自然的、活潑的、敏感的,同時又是充滿美麗的幻想和豐富的想像力的。它沒有被“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給自己展開了一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
少年的“我”是純粹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粹的。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用封建禮法關(guān)系組織起來的,是平等相處的玩伴,是一種友誼,而非主仆。少年閏土的概念里“我”不是一個身份高貴的“少爺”,少年的“我”也不會意識到將閏土當作奴仆。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的。重讀他們之間的對話,便可以感到他們之間的交流是無拘無束的,并沒有太多的利益思考。少年閏土來到城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少年“我”通過與少年閏土的談話,也像看到了過去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
總之,回憶中的“故鄉(xiāng)”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guān)系的產(chǎn)物。但這種心靈狀態(tài)不是固定的,那種美好的幼時友誼也無法得到永恒的維系。生活讓閏土變了,“我”自然也變了之間的情。
魯迅《故鄉(xiāng)》的讀后感5
魯迅──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19__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其改變國民精神,1905—1970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其間奉母命回國結(jié)婚,夫人朱安,1918—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1921年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朽杰作。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第二本經(jīng)典小說集,它是中國名著,也是世界名著,這本書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故鄉(xiāng)》《藥》《孔乙已》等魯迅名作。
看完《故鄉(xiāng)》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xiàn)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學習他做事一絲不茍,他每字每句時刻在啟示我:大千世界有著深刻道理,豐富知識,高尚道德。在現(xiàn)在如此優(yōu)越條件下,我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學習總結(jié)虛心向同事請教,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難,敢于面對一切挑戰(zhàn),早日挑起大梁。日記我們學校相對來說是一個生源較差學校。也許很多工作得不到家長理解或支持,也許付出很多努力卻得不到應有回報,這使我們或多或少有些氣餒,使我們對事業(yè)熱情慢慢削弱。但看了這本書后,除了感動外,更多是讓我清晰認識到,如果你是真正熱愛自己事業(yè),真正全心奉獻于教育事業(yè),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你付出是有成就。當你真的愛一個學生,再差的學生你也會發(fā)現(xiàn)他身上的閃光點,并激勵他;再調(diào)皮的學生你也會找到他的可愛處;在難以相處的學生,你也會盡力去接近他,幫助他。當這些學生一點點進步了,學生會愛戴你,家長更是感激你,這使你感到自己的奉獻是值得的,這也會激勵你更努力工作。
21世紀這個嶄新美好的世紀,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教師更始責任重大,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把愛奉獻給自己忠愛的教育事業(yè),關(guān)愛每個學生,茁壯成長,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魯迅《故鄉(xiāng)》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