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學習朱彥夫先進事跡個人心得感言6篇精選

    | 嘉欣

    偉大的夢想呼喚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偉大的夢想。朱彥夫以一生奮斗拼搏忠誠踐行了偉大的中國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挠嘘P學習朱彥夫先進事跡個人心得感言6篇精選,希望大家喜歡!

    學習朱彥夫先進事跡個人心得感言【篇1】

    “一個連的消亡在戰(zhàn)爭史上算不上什么,可要想把這壯舉記錄成文,傳給今人后代很有意義……”朝鮮戰(zhàn)場上,連指導員的臨終托付,朱彥夫始終銘記在心。

    從張家泉村村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休,原以為朱彥夫能就此放松下來,過幾天悠閑日子,可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講革命傳統(tǒng)上,決定把戰(zhàn)友們英勇作戰(zhàn)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寫成書,教育后人。

    1987年,朱彥夫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坐在床上,用一雙殘臂向《極限人生》發(fā)起了進攻。

    一開始,朱彥夫先把棉被疊成方塊,把兩腿放在上面,再把寫字板放在大腿上,然后用嘴含著筆寫。口水經常順著筆桿往下流,浸濕了稿紙,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后來,他就嘴、臂并用,每天能寫幾百字。

    冬天寫作,他只能披著衣服,讓兩只抱筆的殘臂裸露在外,經常凍得失去知覺。雙臂夾筆用力時間過長,傷口處被磨破流出血水,他就把消炎藥片碾碎,敷在傷口上包扎一下繼續(xù)寫。夏天炎熱難耐,朱彥夫在床上抱筆疾書,寫不了幾個字,兩臂就汗水淋漓,他只好不斷地用毛巾擦,一個夏天下來,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不會寫小說,他就“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給自己積累經驗。常常為了斟酌一個字一個詞,他一查字典就是半天,幾年間4本字典被他舔爛。為了構思一個情節(jié),他常常茶飯不思,發(fā)呆到深夜。有時想的出神,嘴上叼著筆被他當成煙去點,有時因為陷入沉思,掉下的煙灰引燃棉被,直到冒起濃煙才回神發(fā)覺。

    看到父親寫作苦,兒女們不知多少次要求他口述,幫著他記錄,但這個倔強的戰(zhàn)士拒絕了,他認為這樣一來就跟自己的小說隔了層什么,表達不出真情實感,也對不住長眠的戰(zhàn)友。

    由于日夜煎熬,朱彥夫視力持續(xù)下降,傷口發(fā)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yī)生怎么勸,家人怎么攔,他始終筆耕不輟。從1987年到1995年,朱彥夫七度春秋,總共寫下200多萬字,在七易其稿后,1996年,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最終出版。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書名并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

    1996年,小說出版后不久,朱彥夫突發(fā)腦中風,經全力搶救脫險,但由于在戰(zhàn)場上大腦曾受過傷,朱彥夫的思維不再連貫,他的口齒也不再清晰,因為偏癱只剩下左側殘軀能活動。但他的寫作仍未停止。1998年6月,朱彥夫又撰寫了第二部自傳體小說《男兒無悔》再次引發(fā)巨大的社會反響。

    2010年因心臟病發(fā)作,朱彥夫的體內被放進了5個支架。直至2014年,81歲的朱彥夫仍堅持每天看新聞、看報、做筆記。用他曾經的話說就是:“我的生命是戰(zhàn)友們給的,是他們把生讓給了我,把死留給了自己,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對不住犧牲的戰(zhàn)友,活著就沒有什么意義了。自己寧肯將生命全部燃燒,化成灰燼。”

    學習朱彥夫先進事跡個人心得感言【篇2】

    百善孝為先。朱彥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榮軍醫(yī)院,一是不想當“寄生蟲”,二是為了侍奉娘。吃飯時,娘不動筷子,他不碰碗。說話時,娘嗓門高起來,他頭會低下去。

    就是這樣一個人人翹大拇指的大孝子,卻干過兩件“大不孝”的事兒。

    從榮軍醫(yī)院回村不久,為幫村民掃盲,朱彥夫打算在自家辦個圖書室。房子騰出來了,買書的錢也湊齊了,可書架卻沒著落。朱彥夫想來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壽材板主意。那時,農村老人哪怕吃不飽、穿不暖,也要早早備好壽材板。這東西,在老人眼里金貴著呢。朱彥夫剛一張口,老人眼淚撲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這個不依。”

    朱彥夫跟娘斗起心眼,一連幾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應。最后,還是娘讓了步。圖書室順利開張,他給娘磕了一個響頭。

    娘去世時,朱彥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兒。1975年秋,75歲的老母親患肝癌晚期。當時,沂源剛開始推行農村殯葬改革。莊稼人祖祖輩輩都是黃土埋身,哪個愿意讓一把火給燒了?

    老人臨終前,拉著兒子的手,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把她燒了,要讓她入土為安。朱彥夫哭著答應了。

    沒想到,老人一閉眼,朱彥夫就讓老大隊長張茂興去辦火化手續(xù)。張茂興不肯去,村里人也說,該讓老英雄的母親土葬。朱彥夫哽咽著蹦出一句話:“咱是公家的人,又是黨員,咱不帶頭誰帶頭!”

    張家泉人都記得,送葬那天,朱彥夫用殘臂捧著娘的骨灰盒,聲淚俱下:“娘啊,兒子不孝,對不住您。等兒子到了那邊,再去伺候您!”

    對自己的親人,朱彥夫“無情”得近乎殘忍。他不止一次對家人說:“咱家有特等殘廢這一個‘特’字就夠了,絕不容許再有一個‘特’字——特等公民!”

    打從跟了朱彥夫,妻子陳希永就沒享過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個孩子,加上照顧朱彥夫,她天天忙得團團轉。朱彥夫當上支書后,陳希永的活兒更多了,但生產隊里她幾乎沒缺過勤,就是懷孕期間也沒落下。

    “母親是日照海邊長大的,不會推獨輪車,常常連人帶車翻到一邊?!眱鹤又煜蚍宕蛐【涂匆?,母親沒有閑的時候。“后來才明白,不是父親不心疼母親,而是要給鄉(xiāng)親們一個交代,在鄉(xiāng)親們面前說話有底氣?!?/p>

    學習朱彥夫先進事跡個人心得感言【篇3】

    在張家泉,若說家家戶戶都受過朱彥夫的幫襯,一點不夸張。那年月,誰家吃不上飯了,朱彥夫就讓妻子把口糧送過去;誰家有人生病了,他就拿出自己的傷殘金接濟……

    說起朱彥夫的幫助,65歲的張吉才滔滔不絕。他們兩家院子只隔一道矮墻,家里有啥好吃的,朱彥夫就讓妻兒給他家送去,或者干脆隔著墻頭喊一嗓子遞過去。張吉才的孩子和父親患病時,朱彥夫多次上門探望,并給張家留下錢。“他照顧俺的面子,說是借給俺用。后來家里條件好轉,俺幾次還錢,他怎么都不要?!?/p>

    國家對傷殘軍人一直有照顧,年年都向朱彥夫供應紅糖、白面等物品,朱彥夫轉手就送給村里的老人和困難戶,家人卻難得嘗到一口。張家泉人都知道,凡是朱彥夫家里有的,村里幾乎家家都會有;村里家家都有的,朱彥夫家里未必有。

    由于要照顧朱彥夫,陳希永很少回娘家。有一年她回日照老家探望老人,回來時捎了兩大筐咸魚。那個年代缺吃少喝,沂源又是山區(qū),這樣的美味難得見到,6個孩子饞得直流口水。

    朱彥夫一看樂了:“快過中秋節(jié)了,村里啥都沒有,正好把咸魚分給大家過節(jié)?!彼屍拮影严挑~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3條,留下一份給娘和孩子們嘗嘗鮮,其余57份給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卻傻了眼:少算了一戶。陳希永只好從家里那份中取出兩條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戶蔡明顯家里。

    那年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飄著魚香,朱彥夫一家9口圍著一條小魚,誰都不舍得動筷子。

    大女兒朱向華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鬧饑荒,家里來了4個討飯的。“就住在我們家里,有一次母親搟了面條,分量不多,討飯的正好回來,母親就讓他們上桌吃面條,我們幾個小孩只好啃地瓜干,心里可委屈了。”

    朱彥夫對父老鄉(xiāng)親的愛,絲毫不輸于對家人的愛?!八前硞兊馁N心人,也是俺們的恩人?!边@句話,正是父老鄉(xiāng)親給朱彥夫最好的評價。

    學習朱彥夫先進事跡個人心得感言【篇4】

    “不管怎樣,我不能抱任何僥幸心理,別人指出的灰塵要洗,別人不指出,自己要經常照照鏡子,透視一番、化驗一番,主動把灰塵洗掉?!边@是1965年9月30日,朱彥夫在日記里寫的一段話。

    看到這段日記,我們會心地笑了:多么熟悉的字眼!與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話十分相近。

    朱彥夫行動不便,經常在家里辦公,只要是公社或者縣上來人,他就在家里招待,錢都來自朱彥夫的傷殘金,從來沒到村里報銷過。

    有時家里沒錢了,朱彥夫也不讓妻子到村里支,只管擺擺手臂。陳希永明白,這是讓自己趕緊去準備飯菜,至于怎么弄出來,朱彥夫可不管。知道丈夫的脾氣,陳希永麻利出門賒來肉和菜。

    擔任村支書25年,朱彥夫從沒拿過村集體好處,更沒吃過群眾一頓飯。張家泉惟一吃著“國庫糧”的朱彥夫一家,卻成了全村欠債最多的戶。

    朱彥夫的家教,在張家泉也是出名的嚴。四女兒朱向欣6歲那年,跟奶奶到山上拔豬草。生產隊的一位大嬸瞧見了,隨手掰了4個玉米棒,非要讓小向欣嘗個鮮。

    事后朱彥夫勃然大怒,逼著小向欣把玉米送回去。“我覺得沒偷沒搶的,干嗎要送回去啊,父親的拐杖敲得當當響,說‘集體的東西,誰也不能占便宜’,我只好哭著把玉米送了回去?!?/p>

    在農村,婚喪嫁娶隨份子是常事。誰家有紅白喜事,朱彥夫和妻子從來沒落下。為了不讓村民送禮,朱家6姐弟結婚卻成了秘密,沒人知道是哪天的事,更別說隨份子。朱向峰結婚前,女方父母聽說親家不讓擺酒席,覺得沒面子,不同意。朱向峰靈機一動,教未婚妻一招:在家里光哭不吃飯。做父母的心疼閨女,只好遂了他們的意。

    是鐵漢,卻也最柔情。姐弟幾個開始不理解父親,直到成家立業(yè)、為人父母后,才慢慢讀懂父親藏在心底的愛。

    從1987年起,無手無腳的朱彥夫用嘴咬著筆、用殘臂抱著筆,耗費7年,用去約半噸稿紙,寫成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1996年7月,朱彥夫拿到書那天,在扉頁上寫下所有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的戰(zhàn)友名字,雙膝跪地將其點燃,告慰戰(zhàn)友們的在天之靈。他又把6個兒女召集到身邊,在書的扉頁上簽上自己名字?!耙郧耙恍闹活櫞謇锸?,對你們關心不夠,連結婚都沒有像樣的東西。這本書算是爹給你們補的嫁妝吧!”

    2010年,照顧朱彥夫一生的陳希永去世。朱彥夫不顧風俗,堅持給老伴披麻戴孝,幾天沒吃沒喝,哭聲撕心裂肺?!袄详惏?,你可別撇下我走了。你等著我,我很快就去了,咱倆再一起生活?!?/p>

    朱向華邊說邊流淚:“父親說他一輩子只做了3件事——‘槍桿子、鋤桿子、筆桿子’,但每一件事對他來說都特別不容易?,F(xiàn)在他年事已高,身體也大不如前,只希望他能多活幾年,多讓我們盡盡孝心?!?/p>

    學習朱彥夫先進事跡個人心得感言【篇5】

    給老英雄父親當兒女,朱家的子女們有很多條條框框。

    一年秋天,玉米剛熟,田地里散發(fā)出誘人的香氣。朱彥夫6歲的四女兒朱向欣再也忍不住了,拉著奶奶的手跑到地頭。地里干活的嬸子大娘們見了,隨手掰下4個嫩玉米,硬往老太太的手里塞。老太太還在猶豫,小向欣不管那個,抱過來就往家里跑。

    奶奶心疼瘦巴巴的孫女,終于咬咬牙,點起了火。

    “哪來的玉米?”朱彥夫剛好從門外回來,大喝一聲。

    “……是他們給的……孩子小,給她解個饞……”奶奶頓時矮了半截。小向欣嚇得躲到了灶后。

    “集體的東西,小孩就能多吃多占?”已經下鍋的玉米被撈上來,原封不動送回了大隊。

    “破四舊”時扒墳,沒人愿意伸手,朱彥夫讓大女兒向華和二女兒向榮跟著去。頭一回見到死人,向榮嚇得生了一場病。

    跟著朱彥夫,孩子們沒少受苦?!稑O限人生》成稿后,朱向峰和母親用自行車推著父親去沂源汽車站,趕車去濟南送書稿。沒想到車已滿員,售票口不再售票。定好的時間不能耽擱,趁司機去填寫路單未回,朱彥夫讓兒子把他從駕駛座推了進去。

    “哪兒來的要飯的?不買票就爬上車,快下去!”司機回來,見朱彥夫趴在了發(fā)動機蓋上,發(fā)了火。朱向峰急忙掏出錢來補票:“司機大叔,你就照顧俺這殘疾父親一回吧!”“不行,超員我挨罰!”最后,朱向峰不得不打開包袱,說起書稿的事,司機和乘客都感動了,一位青年舉起票:“我明天再去,我的票讓給老英雄!”

    還有一次,朱向峰用自行車帶父親入院,下坡時遇到一個大車,車把一哆嗦把朱彥夫摔下去了。朱向峰還渾然不知,發(fā)現(xiàn)后,回來的10多里地,一步也沒敢騎。

    也許是自行車上凝聚的苦樂太多,兒媳祝玉花1992年進門,朱彥夫用自己的傷殘金給她買了一輛紅色的斜梁自行車。

    每年給朱彥夫過生日,狹窄的3間小屋住不下一大家子二十幾口人,就男的一張床,女的一張床,孩子一張床,擁擠但充滿歡聲笑語……

    看著墻上的全家福,朱彥夫很欣慰:小時候父親被鬼子打死,母親領姐弟幾人要飯,后來,姐姐賣了,弟弟失蹤了,他一參軍,剩下母親煢煢孑立。他回來的第二年,姐姐回來了,弟弟找到了,一口人變成了一大家子人!

    朱彥夫院里有12棵樹,是他和妻子親手所植,最高的一棵是梧桐。他也喜松、竹,老宅墻外,一叢青竹在嚴冬里蒼翠欲滴。竹葉窸窣,講述著這戶沂蒙人家?guī)资甑膼酆耷槌?像告訴人幸福的密碼,快樂的密碼。

    學習朱彥夫先進事跡個人心得感言【篇6】

    2014年1月11日,記者走進朱彥夫家的小院。朱彥夫的床頭,放著他和老伴的合照,“夢見她沒離開,從未離開過。這感覺一直存在?!彼f。

    困守床榻的朱彥夫,前不久要車,想給老伴上上墳?!斑@輩子我欠她的。多想當面道個歉。”擔心他的身體,沒人敢答應,這個愿望泡了湯。

    20歲那年,日照姑娘陳希永第一次見到朱彥夫。她是身高一米七三、大眼睛、黑發(fā)如瀑的漂亮姑娘,他是無手無腳、頭上纏著繃帶的特殘青年,坐在太師椅上,正被4人抬著送進醫(yī)院。

    她怎么也想不到,這位特殘青年日后竟成了他的丈夫,他們整整相守了55年。

    這是1956年6月的一天,在沂源東里醫(yī)院。陳希永過來照顧生第三胎的姑姑,朱彥夫則是傷口復發(fā)入院。每天晚上,朱彥夫被一群小孩纏著講故事,白天,跟他們爬山。這特殊的青年引起了她的注意。但當院長提親時,她還是本能地跑回姑姑家躲了起來。

    也許是命。當天,姑姑家4歲的老二哭鬧了一夜。沒辦法,她抱著堂弟又回到醫(yī)院。第二次有人提親時,她對朱彥夫已經有了更多了解,加上時任縣民政局長的姑父勸說,她沒有拒絕。

    進了朱家,等待著她的是無盡的操勞。每天早晨,幫朱彥夫熬藥、穿衣、如廁、洗臉、裝假肢,得花一個多小時。照顧婆婆、洗衣、做飯、拾柴、挑水、墊欄,一切家務她包攬。上山、下坡,和男人一樣干活。6個子女,每次臨產前,她拖著沉重的身子,把水缸挑滿、把衣服洗完,攤下幾十斤煎餅,產后第二天,接著下地團團轉……

    她不是沒想過離開。大女兒小時候,一個寂靜的早晨,她做好了飯,挎上籃子走出了家門,朝著日照老家方向,一口氣走了20多里。走到蒙陰境內一個三岔路口,她停住了,坐到天黑。第二天一早,她又回來了。和幫忙做飯的弟媳執(zhí)手相對,無言地哭在了一起。

    _期間,朱彥夫寫回憶錄,被造反派當“寫黑材料”、“資產階級毒草”批斗,右腿嚴重骨折,昏倒在臺上。陳希永發(fā)瘋般地撥開人群,背起丈夫,不知哪來的力氣,腳底生風地跑回家,揣起兒子,把丈夫放上板車,拉起來就往東里醫(yī)院跑。

    值班大夫正忙著寫大字報,不接待。陳希永磕頭作揖也沒用,一咬牙,又向90里開外的縣醫(yī)院走去。已經跑不動了,只能走。天黑路滑,刺骨的寒風卷起片片雪花撲打著她的臉,腦門的熱氣結成了霜,懷里的孩子凍得哇哇直哭。終于趕到了縣醫(yī)院,她身子一軟,一頭栽倒在大夫面前,兩口子被雙雙抬上病床。

    一天月子撈不著坐,陳希永落下了不少病。肚子疼,她就用煎餅爐子熱上一塊磚頭,用布包了抱在懷里烙烙。腰疼,沒法背朱彥夫上廁所,她一仰脖喝上一口酒,趁著麻勁,一聳身,背起來就走。

    問她苦不苦,她說:“再苦還能有老朱苦嗎!”

    朱彥夫寫書“走火入魔”,動不動朝妻子發(fā)脾氣。陳希永一聲不吭,默默地幫他打墨水、扇扇子、燒爐子。晚上,老朱挑燈寫稿,陳希永幫他把稿紙一針一線地裝訂起來。

    為什么不反抗?“他本來身體就不好受,咱再摔摔打打地,他咋過?”

    2005年,遲浩田將軍到沂源專程看望朱彥夫,夸贊陳希永:“你也是紅嫂啊!”

    2010年,陳希永查出肺癌,睡覺氣悶,常常掀了被子。朱彥夫半夜起來,想給老伴蓋上被子。殘臂不好使,一不小心翻倒了,反倒把老伴砸醒了。一對苦命人,一個不眠夜,淚水里是理解,是愛……

    2010年2月,操勞一生的陳希永走了。朱彥夫第二次沒了胳膊腿,這個極少落淚的硬漢,放聲大哭,一天一夜不吃不喝……

    前幾年,媒體采訪陳希永,為什么嫁給一個特殘軍人。她平靜地說:“我就覺得他這一生不大容易。他殘廢了,為國家出了力,犧牲了他自己。我一個手腳都健全的婦女,我把青春獻給他,兩口子平和平和,都過個幸福的生活吧?!?/p>

    “菩薩心腸”一家人

    朱彥夫的孫子、今年20歲的山東理工大學一年級學生朱帥宗,在沂源縣實驗小學上三年級時,有一陣,每天朝爸爸朱向峰要5塊錢。問他干啥?他說買書本。朱向峰再三盤問,他才說了實話:校門口有個老人,也是沒有腿,錢是給的這位老人。

    “孩子隨他爺爺奶奶?!敝煜蚍逍牢康卣f。朱向峰自己七八歲時,有一次,從三岔鄉(xiāng)來了4個要飯的,父母就安排他們住在家里。家里房子住不下,就讓其中一個摟著他。母親還煮面條給他們吃,不讓姊妹們動一筷子。

    家里的雞蛋也不讓孩子們吃,而是用作公務招待。朱彥夫行動不便,家里就成了辦公室。公社、縣城來人,到了吃飯點兒,他就自掏腰包在家里招待,花的是朱彥夫的傷殘金。

    在這點上,夫妻倆很默契??斓匠燥垥r間了,見客人還沒走,陳希永就來到朱彥夫跟前站站,需要安排飯,丈夫就向她點點頭,她轉身就去操辦。有一次,家里沒錢了,丈夫點頭后,陳希永沒走,而是輕微地攤了攤手。朱彥夫裝作沒看懂,擺擺手臂,意思是你快去準備,怎么弄我不管!陳希永只好賒來肉菜,招待了客人。

    在村里人看來,朱彥夫一家是最需要照顧的人家了,但他們卻總是在接濟別人。

    鄰居王東蘭得了肝病,兒女怕傳染不敢上門。陳希永打發(fā)孩子給她送吃的、送藥,直到治愈。家里的碗送得差不多了,就拿煎餅包著菜送去。

    村里10歲的小姑娘蔡淑英先天性心臟病發(fā)作,不省人事,剛好縣里來車接朱彥夫作報告,他揣上自己的傷殘金,先把孩子送到了醫(yī)院。醫(yī)院一看情況危急,不敢收。他不知哪來的力氣,假腿咯吱咯吱跑上樓,找到院領導求情,終于把孩子救了過來。

    大女兒朱向華說,父親每月的傷殘金,留下五、六元家用,其他都接濟了鄉(xiāng)親。父親久病成醫(yī),母親也練就了包扎功夫,村民遇到小病小災,她家就成了村里的“免費衛(wèi)生室”。

    在饑荒肆虐的1961年春天,朱彥夫自己家里吃糠咽菜,把家里攢下的錢和地瓜干,挨家挨戶給困難戶分下去。他冒著風險做主,分了儲備庫里發(fā)霉的地瓜干;從縣里貸來款買來機器,磨地瓜秧給村民吃;又請來大夫連夜給大伙診治水腫。那個春天,村里沒死一個人,沒有一戶外出要飯。

    有一年陳希永回娘家,好不容易帶回兩筐咸魚。朱彥夫一看,興沖沖地說:“這可是稀罕物??爝^中秋節(jié)了,給大伙每家送幾條咸魚去。”陳希永也贊成。一家人開始搭配分份,然后又挨家挨戶送。最后發(fā)現(xiàn)算落了一家,只好把留給老母親吃的又勻出一份來,他全家只剩了一條小魚。

    那個中秋夜,張家泉村上空,史無前例地彌漫著一股濃濃的魚香……


    學習朱彥夫先進事跡個人心得感言6篇精選相關文章:

    學習2019時代楷模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2篇

    2019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先進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5篇精選(3)

    2019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范文

    2019共和國勛章獲獎者事跡學習心得精選

    2020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學習心得5篇

    2019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5篇

    2019共和國勛章獲獎者學習心得精選

    脫貧攻堅觀后感學習心得精選大全5篇

    學習面向未來的趕考心得演講稿

    時代楷模發(fā)布廳黃詩燕毛相林事跡觀后感個人感想

    1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