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后感心得感悟
推薦文章
《無聲告白》讀后感心得感悟五篇
《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一部小說,16.7萬字,情節(jié)不復(fù)雜,講述一個16歲女孩自殺之后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覺醒。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稛o聲告白》讀后感心得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無聲告白》讀后感心得感悟1
這本叫《無聲告白》的小說,出自一位美籍華裔女作家之筆,扉頁上的她很年輕,也很漂亮,很難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靈魂的故事是這位優(yōu)雅、溫婉的女士所作。小說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寫的是成為“異類”的那種負擔與壓力,這種負擔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
先說說故事梗概: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fā)。父母深信,莉迪亞必須能實現(xiàn)他們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莉迪亞的尸體被發(fā)現(xiàn)后,她的父親內(nèi)疚不已,母親則一心報復(fù)。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鐵定脫不了關(guān)系,只有莉迪亞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莉迪亞的妹妹看清了什么呢
原先,李先生是一位出身窮困的華人移民后代,從小受到排擠、孤立,最大的夢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由單身母親撫養(yǎng)長大,雖是地道的白人,卻不愿屈從母親期望的女性傳統(tǒng)主角,她夢想擁有自己的事業(yè),比男人更加卓爾不群。倆人的結(jié)合有愛,也有很深的誤解和由誤解產(chǎn)生的期盼。等到孩子相繼出生,誤解越來越深,差點導(dǎo)致家庭的崩解。此后,莉迪亞就成了維系家庭表面安穩(wěn)的紐帶。她既要安撫父親對友誼的渴求,又要滿足母親對出人頭地的期盼。她被親情綁架,被父母的懦弱壓垮。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xiàn)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xiàn)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zhuǎn)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當內(nèi)心的痛苦深藏成秘密,這些秘密就會讓家庭產(chǎn)生裂痕。我想,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成為勒索他人的借口,尤其不能轉(zhuǎn)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么,這些都就應(yīng)由每個時代里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zhuǎn)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靈?!拔覀兘K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狈馄ど系倪@行字像針一樣刺進你的心里,告誡你: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為不了他人期盼的樣貌,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因為,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無聲告白》讀后感心得感悟2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目錄翻后的一頁,寫著"獻給我的家人",以為是作者通過文字來表達心里對家人的真摯愛意。沒想到開篇第一章竟是個死亡通告——瑪麗琳與詹姆斯最器重的女兒莉迪亞突然一個微笑離去。
孩子永遠是最像父母的。莉迪亞的出走與她的母親如出一轍,在一個平靜的時間,不作再見,就消失在眾人眼里??涩旣惲帐切疫\的,她安全地回到家中,擁抱溫暖。莉迪亞卻在寒冷的水中被魚蝦吞食。我是同情莉迪亞的。
作為讀者,我站在上帝的角度,傾聽著他們心中的聲音,感受著他們對自己人生的憤怒與不安,理解他們因此而采取的行動。但眼睛不會泄密,家人不懂彼此真正的訴求,大家默默應(yīng)許,過著happyending的平靜生活,但所有人的背后都是鮮血淋淋的。
來自下層階級的父親,詹姆斯。他一生都在追求本地人的認同,極力想要擺脫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中國佬"的標簽;瑪麗琳是位很普通的美國女孩,她討厭自己母親對她的教導(dǎo):女人一定要成為最會打理家事的賢妻良母。因此她不甘平庸,要與男人們一爭高下。
兩個人都想改變,在一間公寓里,他們恩愛纏綿,互訴心意,以為彼此是拯救自己的天使??蓵r間告訴他們,這也許不是個好想法。所以瑪麗琳與詹姆斯把期待對方的心情壓在女兒莉迪亞身上。
會搬重物的駱駝也是需要休息的。莉迪亞卻是一刻不歇,盡力回應(yīng)父母的目光。這種關(guān)系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內(nèi)斯與漢娜無法參與其中,得不到父母的注視。彼此之間的信任與依賴隨著這樣的聯(lián)系變得稀薄。
家庭失衡。所有人的內(nèi)心動搖,言語之外的自己蠢蠢欲動。烏云籠罩在莉迪亞一家,雷電打在莉迪亞心上。家門口的碼頭,在夜晚,異常吸引人。
我不想認為莉迪亞是自殺。在描述中,能感覺出來莉迪亞的放下,及對過往的總結(jié),也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向往。她投身于湖中,這個曾經(jīng)落水的碼頭,她盼望著自己的重生與轉(zhuǎn)變,想好明日的見面,但浪漫理想主義者往往忽于現(xiàn)實,莉迪亞最終沒能掙脫水的束縛。
《無聲告白》讀后感心得感悟3
讓我們先看一下封面上的信息,除了基本的書名作者之外,更是給出了似乎能統(tǒng)領(lǐng)全書的總結(jié)性句子,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嗯...終此一生首先給人以沉重的壓力,而后面的哲理卻看上去很平常普通,極好,這很符合一般流行的范式模板,即拋出一個讓你覺得詫異的論斷最好是與你第一直覺是互相矛盾的,隨后一頓理論下來,你將信將疑似乎有點暈,在之后的生活中會不自然地將遇到的事和為了說服你舉過的例子用教給你的邏輯方式去思考,你逐漸發(fā)現(xiàn)似乎可以解釋一些問題,當你覺得仿佛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從而向周圍人宣傳這種新奇的觀點或理論,最后形成了一種流行,也就有了最后什么最佳啦,黑馬啦,銷量冠軍啦等等頭銜。當然我并不是說這種范式就是錯的,畢竟通過這些技巧確實能讓人印象深刻,從而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性更大。那,這本書內(nèi)容到底如何呢?
用了2天的閑暇,通讀完了這本小說,確實談不上精讀,一半原因是這本書全程也沒有勾起我精讀的興趣。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直在敘事,一直在平淡地以豐富的細節(jié)描寫敘事,以莉迪亞為線索,從失蹤、發(fā)現(xiàn)尸體到葬禮最后各奔東西,中間穿插了很多回憶,全文風(fēng)格節(jié)奏高度一致,也沒有什么曲折或是神展開的劇情,所以對我而言可謂是相當?shù)臒o趣了。其實我在寫這之前呢,也是偷偷上網(wǎng)查了一下別人關(guān)于這本書的評價以及讀后感的,一方面是想看看別人是否有部分觀點和我相似,也算是檢驗自己的通讀基本合格,沒有漏過錯過書的精華。另一方面自然是想瞻仰一下這本書能被吹到多高,畢竟這個時代嘛,水軍,都懂。
那么,大部分讀后感都認可了這本書貫穿始終的壓抑氛圍,以及其想表達的核心思想:小孩受到的期待是一種“壓力”,可能會造成心理問題等巨大影響。我拿一段知乎高贊讀后感就說得很明白。
人天生都是要被認同的。被家人父母社會,或者自己。即使一時短暫的叛逆也不過是想要某一瞬間能吸引到別人的關(guān)注,說白了還是因為一種廣義上的虛榮心。
孩子在最初的時候沒有夢想,蔣方舟就說過一句話,“孩子在年幼時候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一種向大人們獻媚?!睙o比正確。一句夸獎,一次和諧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學(xué)習(xí)的目標。至于想當科學(xué)家,畫家,也不過是從小聽大人說多了,就記住了,鬼知道科學(xué)家是什么東西。
這種被認同的心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清晰,越來與具體。比如,我想成為一個小范圍的網(wǎng)紅;我要創(chuàng)業(yè),賺錢;我要成名;我要做一個酷的人,讓別人都羨慕我,這是認同,是虛榮心的一種結(jié)果。
想要成功沒有錯,想要平凡是對于成功這條路上的附加要求,也沒有錯。沒有人喜歡為了出名,被人罵著長大。想要平凡,從平凡中有那么點兒不平凡是所有人對于“社會生存”這個命題里最理想的期盼。
愿你們從這本書反思到自己,反思到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成長,那這本翻譯不那么靈光的書也算是找到意義了。
其實這個讀后感說得已經(jīng)很客觀了,客觀到我覺得看這段文字比看書好,因為生活總歸是有各種壓力和不順的,你不可能要求每一父母刻意去給孩子塑造毫無壓力的環(huán)境,當然作者也沒有這樣的期待,作者的態(tài)度就像書的基調(diào)一樣,壓抑而無奈,所以在此不爭論該怎么做之類的問題,僅單從適不適合讀的角度來說一說我的看法。我覺得還是不太適合的,因為大部分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無法理解書中主角的生活背景。在此作一個可能不合適的比喻,好比你是種植在水田里的水稻,干旱給你的生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你渴望通過和別的谷物相互傾訴尋求理解,于是你上網(wǎng)找到小麥,哎呀這沒水啊可怎么活啊。還挺好,大家說一說心里總好受了些,可萬一你碰到來自西藏的青稞,人家正抱怨這晝夜溫差越來越小了,氣候也變暖了呢,你們舒適生長的環(huán)境都截然不同那還怎么聊?那只能說網(wǎng)絡(luò)不好然后把網(wǎng)線拔了,此處動圖自己腦補,所以說如果你也承受了很大壓力,你可以考慮看看這本書,當然前提是你也具有女主類似的背景,即國外文化中夾縫求生的黃種人經(jīng)歷,否則我不認為這本書能帶給你多少體驗。另一方面,我看到它的英文書名是Everthing IN ever Told You,比《無聲告白》這個不知道誰拍大腿想出來的中文書名好太多,也許這本書本來的目標受眾就是在美華人,如果是想以這本書進軍中國市場的話,《無聲告白》至少是不合適的,我建議譯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或者《致那些未曾述說的》可能好一些,當然一般不會譯得這么直,這也是為啥前面那個讀后感說這本書翻譯不太靈光的原因吧。
最后,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總結(jié)我讀完這本書的感覺,那就是,全程毫無波瀾,甚至,還有一點“無奈”。
《無聲告白》讀后感心得感悟4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此書的開篇語,這句很有哲理,說的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心里狀態(tài),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們大家的。書中一個最大的寫作背景就是“種族歧視”,由于想擺脫這種歧視,把整個家庭融入到人群中去,莉迪亞父母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莉迪亞這個混血且漂亮的特殊的孩子身上,因而她是特殊對待的,她的哥哥與妹妹是被父母全然忽視的,這個家庭環(huán)境就是畸形的,而父母對莉迪亞的厚望與寵愛最后卻成了一道催命符。
其實,莉迪亞是痛苦的,不快樂的,她孤獨,不合群,沒有朋友,學(xué)習(xí)成績一次不如一次,外界的影響與父母的厚望讓她不堪重負,最后選擇了自殺。
莉迪亞的死亡救贖了家里所有人,家里所有的人開始自省,開始坦然活著,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對生命,對親情,對周邊環(huán)境開始有了最新的詮釋,也就是無聲的告白。此書文筆細膩,把人物內(nèi)心的掙扎描述得很清晰透徹,此書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啟示,別給孩子太大壓力,別讓孩子因?qū)Ω改傅膼凼チ俗杂膳c自我。當真是很不錯的一本書!
《無聲告白》讀后感心得感悟5
“莉莉亞死了,但他們還不知道?!?/p>
小說的開篇沉重而倉皇,如同打開的煤氣閥門,令人失措,只想逃離。
是的,莉莉亞死了,她在午夜劃船到湖的中央,自溺而亡。在這之前,沒人想過她會離開,尤其是以這樣殘酷的方式,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和朋友相處融洽,有著明確的未來規(guī)劃——做醫(yī)生——就和她母親年輕時的理想一樣,可是,正是這看似相同的目標,一點一點摧毀著她的心靈防線,她是在絕望中精神崩潰邁進死亡的深淵,她的自我被家庭吞噬了。
莉莉亞出生于一個混血家庭,她的母親瑪麗亞是白人,父親詹姆斯則是偷渡來的華人。因為太過與眾不同,詹姆斯努力地融入人群,試圖掩飾自己的存在,而瑪麗亞卻追求標新立異。她不愿做家庭主婦,想成為一名醫(yī)生,于是,在婚后的某一天,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在碌碌無為地度日時,她“醒悟”了,她要去尋回年輕時的夢想。她逃離了,在精心策劃之后,丟下丈夫和女兒,懷著不愿重蹈母親覆轍的信念,重新邁入了大學(xué)的校園。這是書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自我”逃離??墒羌彝s深深拉扯著她,令她無法輕盈地越上云端擷夢。逃離失敗了,生活有恢復(fù)了常態(tài)?,旣悂唴s從未甘心,她自己無法實現(xiàn)夢想,便寄希望于她的大女兒莉莉亞,莉莉亞成為了母親“自我”的犧牲品。
因為害怕母親再度消失,莉莉亞甘于接受母親的一切安排,并且從不表現(xiàn)除自己的真實想法。她把她的自我封閉起來,成了父母關(guān)系的紐帶以及這個脆弱家庭的維護者。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哥哥漢斯即將上大學(xué)令她驚慌失措,發(fā)現(xiàn)父親婚外情的征兆令她憤怒難忍,但她卻小心翼翼地將一切掩藏起來,裝出一臉燦爛的假笑,并將自我沉溺于其中,窒息靈魂。她的死亡是必然的,承受了太多與自己無法匹配的負擔,她永遠無法邁過這條無形的線。
喪失自我的不僅是莉莉亞一個人。漢娜是家中的小女兒,父母不愛,兄姐不疼。她努力不讓家人為自己而生氣,學(xué)會了偽裝和模仿。在姐姐去世之后,她有成為了母親的另一個夢想承擔著。杰克有著對漢斯的同性之愛,卻不敢表達,他在學(xué)校中沉迷聲色,卻只是自我外的表象,他是脆弱的,他的自我被深深埋在池水之下,從此再無機會見日。
故事發(fā)生在1977年的美國。特殊的背景也許是這場家庭悲劇的誘因,但卻絕不是根源。父母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兄妹之間的愛,不曾明說,只是以每個人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表現(xiàn)出來,在無聲中形成束縛對方的繩索,將自我禁錮于一座小小的房子之中,不讓它有機會逃離。瑪麗亞是幸運的,她至少有過逃離,有過對自我的釋放,而其他人卻在她的陰影之下,連擁有自我都不曾有過。家庭殺死了自我。
再看向現(xiàn)在的社會。我們固然不會再聽到子女因家庭壓力而自殺的新聞。卻總不乏父母逼迫子女他們年輕時的夢想,以愛的名義。很多孩子都在父母的自我下生活,當他們再為人父母時,又會讓自己的兒女實現(xiàn)他們的子女,由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自我的束縛讓孩子產(chǎn)生恐懼,于是如漢斯一樣,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想到是的可以逃離這個家庭逃離父母。這是何等的諷刺和悲哀。以愛為名的舉動成了令人恐懼的利器,自我和家庭兩敗俱傷。
莉莉亞死了,可是她的家庭悲劇卻不會因此改變。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擁有自我的基礎(chǔ)上再給予愛,家庭與自我兩存的美好畫面便不會再絕跡,莉莉亞之死,也不會再出現(xiàn)。
《無聲告白》讀后感心得感悟相關(guān)文章:
★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