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左右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左右,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左右1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翻開三國演義的序言,迎面而來的12個字為三國定了一個格局。
三國里梟雄無數(shù),人才輩出,每一個英雄人物都令人佩服不已,但每個人的命運又都令人唏噓。劉備,劉皇叔,相貌不凡,雙手過膝,斜目可觀其耳,待人接物仁德寬厚,左右是關(guān)張兩名虎將;長坂坡七進(jìn)七出的趙云——趙子龍;謀略有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事的諸葛孔明。然而從群雄并起、充滿機(jī)會的東漢末年,到曹操手握北方大地孫權(quán)牢牢割據(jù)江東,劉備卻無數(shù)次處于危險之中,風(fēng)雨飄搖,手中連一萬士兵都沒有,身邊仍是關(guān)張趙云這些老根將軍。將近三十年的時光從未動搖放棄,從未心灰意冷,這樣的劉備,如何讓人不佩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曹操——曹阿瞞,年輕時便足智多謀,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當(dāng)時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的軍事才能是劉備和孫權(quán)都無法相比的,而曹操的求賢若渴,也是他最令人欣賞的地方。鬼才郭嘉因病逝世時,曹操失聲痛哭,“失去郭嘉我曹操如同失去一臂”,而同年,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曹操為了選拔人才,打破了封建德行和門第高低任用官吏的制度,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認(rèn)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來賢才和他共同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jī)遇,而是當(dāng)政的人求訪而來。孫權(quán),也是一方雄主,即有著曹操的用人水準(zhǔn)和大局觀,又具備劉備的隱忍氣質(zhì),其人生軌跡有如勾踐再生一般,也是在危局中生存發(fā)展,但能同患難卻不可同富貴,后期不少諸如陸遜這樣人才因其猜忌被逼死或處置,這也是東吳僅能割據(jù)一方而不能一統(tǒng)天下的重要原因,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弊x到最后司馬懿一統(tǒng)三國,我合上書本,不禁感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钡度龂萘x》告訴我們的并不僅僅是紛爭,更多的是為人的忠勇、仁厚、豁達(dá)以及才智。告訴我們成為曹操一樣的人,擁有劉備的人品,懷有孫權(quán)的踏實。
高中《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左右2
《三國演義》,相信大家對這本書并不陌生,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整本書是根據(jù)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寫的,講述了魏、蜀、吳三個國家想要統(tǒng)一中國互相征戰(zhàn)的故事!
羅貫中把書中人物描寫的淋漓盡致,如劉備、曹操、孫權(quán)等眾多人物。其中我最喜歡的英雄人物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在書中敘述了關(guān)于他的很多故事,如草船借箭,智取華容道,巧布八陣圖等,通過這些故事的描寫,充分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才智,不愧為“智圣”的名號。其中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描寫的最精彩,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jié),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草船借箭的故事發(fā)生在赤壁之戰(zhàn)中,孫劉聯(lián)軍在赤壁共抗曹操軍隊,曹軍在長江北岸,孫劉聯(lián)軍駐扎南岸,以孫權(quán)軍隊為主。周瑜是孫權(quán)一方的領(lǐng)軍將領(lǐng),諸葛亮是代表劉備一方的將領(lǐng),通過接觸,周瑜對諸葛亮的才干很是嫉妒,欲設(shè)計謀害他的性命。一天周瑜升帳和諸葛亮等將領(lǐng)討論與曹軍作戰(zhàn)事宜,周瑜說水上作戰(zhàn),用箭最好,便讓諸葛亮造十萬只箭并在十天之內(nèi)造完,而孔明說三天就可以了,討論過后,孔明向魯肅借20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幔子遮住,還要一千多個草把,扎成人形,排在船的兩側(cè)。第三天的四更,孔明邀請魯肅一起取箭,帶船向北岸駛?cè)ィ搅瞬軤I附近,這時大霧漫天,孔明讓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排開,然后讓軍士打鼓吶喊,驚動了曹軍,曹操看不清虛實,讓弓箭手射箭,不讓敵人靠近,于是船一側(cè)的草把上扎滿了箭,孔明又讓船只更換方向,這樣另一側(cè)的草把也逐漸扎滿了箭,這時孔明讓士兵齊喊,謝謝曹丞相的箭,很是激怒了曹操,說完讓船趁霧駛回南岸。原來諸葛亮早就料到這件事,于是提前推測天氣,想好辦法。周瑜得知諸葛亮借箭經(jīng)過,自嘆自己不如孔明,也沒有找到借口殺了諸葛亮。草船借箭這件事,諸葛亮借助天時地利,充分表現(xiàn)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一舉兩得:一是驚擾了曹軍,智取敵軍的物質(zhì)資助己方;二是巧妙避開了自己的殺身之禍。
這本書我非常喜歡,作者把這些英雄人物描寫的能力突出,性格鮮明,故事生動,引人入勝。希望大家都能看看這本好書!
高中《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左右3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臺甫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汗青上一部重要的文學(xué)名著。它報告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同一之間產(chǎn)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服氣的人是關(guān)羽,他不單武工好,并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接觸時,他因帶著二嫂,以是才冒充降服信服。著實他照舊同心用心想找到劉備,掩護(hù)好二嫂的。比及他獲得一匹“赤兔馬”時,便當(dāng)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碰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歸去,真是一名當(dāng)之無愧的俊杰。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dá)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guān)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其后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敗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動靜,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以為雖降了敵,但最后照舊返來了,他不單忠,并且還要算一種可貴難堪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禮讓,孔明的審慎,周瑜的氣度狹小,每一小我私人物都具有差異的性格。
假如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qiáng),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全球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墒莾尚∥宜饺硕加斜旧碇旅蔫︾瑁翰懿俣嘁?,司馬懿過分兇險。再說蜀國,首當(dāng)其沖的一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jī)警,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尚有像鳳雛:龐統(tǒng)、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可是我以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有三江六郡的國家,能算得上是有盤算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能干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度我們不丟臉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相關(guān)著樂成。在實際糊口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yīng)該要有誠信吧。假如一小我私紀(jì)庋實際糊口中最為名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小我私人尚有什么呢?款子、職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小我私人的永世身份證,假如沒有了誠信,各人都不信賴你,并且又在你背后指指點點,你不會惆悵嗎?這些又豈是款子、職位、官職能補(bǔ)充的?我信托,你也不想做一個弱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以是,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世的身份證去面臨人生吧!
高中《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左右4
一部蕩氣回腸的英雄傳奇,一個個深入人心的英雄故事,一本家喻戶曉的文學(xué)名著,這就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這本書主要講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開始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統(tǒng)一期間近百年的歷史風(fēng)云,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例如:有聰明多疑的曹操、有少年持重的孫權(quán)、有愛惜人才的劉備,還有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和周瑜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桃園三結(jié)義。故事講了在東漢末年,身為中山靖王之后的劉備身懷大志,但是他當(dāng)時窮困潦倒。后來,他在街上碰到了身為逃犯的關(guān)羽和身為屠戶的張飛。三人一見如故,便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園林,結(jié)為異姓兄弟,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dāng),有福同享,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像劉關(guān)張這三個桃園兄弟情深的故事還有很多,比方說:張飛挑梁虎牢關(guān)、關(guān)羽尋兄千里走單騎,劉備復(fù)仇寧肯錦繡江山都不要等等。兄弟三人都沒有違背誓言,做了一輩子的忠義之士。
記得有一次我答應(yīng)和爸爸一起去爬山,但我卻又和朋友一起去玩了。我沒有告訴爸爸,讓他白白等了我一個下午,使我成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失信人。后來爸爸對我說:“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信守諾言、不虛偽欺詐。從那以后,我很慚愧。是的,我不能做“狼來了”中的那個孩子,而要做一個有誠信的人。正所謂“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
如果一個人把生活中最重要的誠信都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等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佳話,都形象地表達(dá)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zhì)。誠信是一個人永久的身份證,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真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同學(xué)們,讓我們一起多讀經(jīng)典,多寫感悟,一起成長。
高中《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左右5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便是《三國演義》了。這本書描繪出了一個精彩絕倫的世界,塑造了近兩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義薄云天的關(guān)羽,愛民如子的劉備,狡黠奸詐的曹操……在這些叱咤風(fēng)云的人物中我最欣賞、最崇敬的還是臥龍先生——諸葛亮。
我敬佩諸葛亮之才。他淡泊明志、布衣粗茶、耕讀山中,卻從未忘卻憂國憂民。草廬一對,未出茅廬便已知三分天下。他一燒博望,二燒新野,三燒赤壁,三把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chǔ)。借風(fēng)、借火、借箭,輕搖羽扇,決勝千里之外。他在江東舌戰(zhàn)群儒,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quán)與劉備聯(lián)合抗曹之時;在危機(jī)時刻臨危不亂,鎮(zhèn)定自若地想出條條妙計之時;在中軍帳中從容地調(diào)兵遣將,運籌帷幄之時,我都由衷地崇敬與敬佩。單從智謀才干而論,諸葛亮稱得上是"三國第一人"。
我悲哀憐諸葛亮之遇。他一生志在興復(fù)漢室,但他的遠(yuǎn)見卓識并沒有被完全采納實施,這就為后來蜀漢政權(quán)的悲慘結(jié)局埋下了禍根。劉備去世,臨終托孤,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少主劉禪年幼無能,蜀國的一切重?fù)?dān),榮辱興亡,都壓在了他身上,但他卻"力挽狂瀾于既倒"。平定五路大軍、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前后《出師表》慷慨陳詞,痛表一顆憂國憂民心。他用自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蜀漢政權(quán),是何等雄壯而又悲涼!
諸葛亮鞠躬盡瘁,愛民如子。就連臨終之前,還念念不忘軍中之事,用最后力量保護(hù)大軍安然撤退。當(dāng)?shù)弥嗜サ南r,百姓人人涕泣,至有哭死者。
高中《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左右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