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感5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著傳記作品,于1947年首次出版。 該書對蘇東坡的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學(xué)生活等作了生動的描述和評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后感500字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蘇東坡傳讀后感500字范文1
我是懷著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閱讀《蘇東坡傳》的。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xué)評價了,至于“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于學(xué)術(shù),讀起來如同面對戴著瓶底厚眼鏡的老學(xué)究,壓抑之余,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xué)很是自愧于學(xué)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于盡的沖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么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托了老外的福,這書里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yīng)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著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nóng)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zé)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nóng)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后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著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于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tài)。“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云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說的吧。
蘇東坡傳讀后感500字范文2
林語堂老師一生著譯浩繁 ,除一部疏散文札記外,大多數(shù)為英文著述,他唯一的兩部專列傳文學(xué)《武則天正傳》(Lady Wu)和《蘇東坡傳》 (Thy Gay Genius) 均是通過英譯漢移植給海內(nèi)讀者的。固然林語堂生前曾對未能親手將本身的英文作品翻譯給國人表現(xiàn)過遺憾,也曾對別人所譯的作品未能傳其精華頗有微詞,但臺灣張振玉老師的《蘇東坡傳》譯本瑕不掩瑜,無疑是最能傳原作之神形的。
《蘇東坡傳》 的英文書名“Thy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可直譯為“快樂的天才--蘇東坡的生存光陰” ,可見語堂大師是把蘇東坡作為一個西方人非常生疏的中國古代作家來先容的,如果英國人寫雪萊或是拜倫的列傳,Thy Gay Genius便只能作為副標(biāo)題了。以是在我看來:要是用中文來寫蘇東坡,那便不是林博士的本領(lǐng)!終究沒有英美作家用中文來寫B(tài)yron(拜倫) 或Longfellow(朗費羅) 后再翻譯成英文給本身的國人賞閱。更難能難得的是,林語堂1936年赴美時僅僅是憑著對蘇的影象,憑著行李箱中散存的有關(guān)蘇東坡以及蘇 所著的珍本古籍來寫《蘇東坡傳》 的,他無法像譯者本日來遍及查閱,大量考證,靠的便是對蘇東坡以及對其作品的熱愛 ,將一個逝去千年的古代才子寫得躍然紙上,沒有深諳中西文學(xué)及腳踏中西文化的功底,是斷然做不到的。
工具方文明五百年一個大循環(huán)彷佛已成定律,羅馬帝國(前50年-450年)瓦解后,中國進入唐朝盛世,西方經(jīng)濟則進入長達一千年的暗中期,到十五世紀(jì)歐洲出現(xiàn)文藝再起,緊接著英國產(chǎn)業(yè)革命,經(jīng)濟開始爬升,直到20世紀(jì)美國經(jīng)濟雄霸天下。進入二十一世紀(jì)的本日,西方陷入經(jīng)濟闌珊,而中國則再度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出發(fā)點......
文化的繁榮與經(jīng)濟的崛起一脈相隨,文化的交換與傳承則更多的依賴于精英人物。在已往一個世紀(jì),至少是在已往的五百年中,有兩小我私家堪稱工具方文化交換與傳承的魁首:一個是利瑪竇(1552-1610),意大利人,他于明朝萬積年間來中國布道,苦研漢學(xué),通過用中文標(biāo)注的天下輿圖,向國人展示了一幅秘密的西方天下;另一個便是林語堂(1895-1976),他足可望利瑪竇之項背。林語堂以本身嫻熟的西方文學(xué)技能向眾人破譯了東方中國的秘密。他的《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存的藝術(shù)》(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京華煙云》(Moment in Peking) 、《浮生六記》(Si__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曾經(jīng)流行泰西,被譯成10多種筆墨流傳,《京華煙云》更是幾度入圍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候選作品。難怪說許多西方人是先知道有“Lin”,后相識中國,這一點不外。
林語堂為什么要寫蘇東坡?歷代帝王將相何其多也,他獨寫了史上最為污名昭著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古今文人好漢何其多也,他獨選了為蘇東坡立傳 。在我看來,這是與語堂大師敢愛敢恨的性格使然。如果說寫武則天發(fā)泄的是恨,那么寫蘇東坡則是傾注著愛了。一個真正的文學(xué)大師,不會方便執(zhí)筆為人立傳,惟有愛與恨到了極致,天然的流露才會成為他們動筆的藉口 。在林語堂看來,像蘇東坡如許富有創(chuàng)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羈、令人萬分傾倒而又瞠乎其后的高士,像蘇東坡如許一生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盼望的人是難以明白的。蘇東坡,千年一出的英才,人間不行無一,難能有二,他凝結(jié)了林語堂滿腔的愛:愛其作品,征求身邊作為精力朋友,遠赴外洋也要裝滿旅箱;愛其為人,林語堂一生都在踐行蘇東坡的操行,活得灑脫清麗;林語堂讀通了蘇東坡,其魂魄深處融入了蘇東坡,惟其云云,他才寫出了活機動現(xiàn)的蘇東坡。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容我們來比力一下林語堂與蘇東坡,兩者雷同相似之處實在太多:倆人都是特立獨行的觀光者和頭腦者,他們淑質(zhì)貞亮,嫉惡如仇;倆人都是全才型的大家、雜家,除了文藝創(chuàng)作之外,都愛搗弄一點小發(fā)明,蘇東坡除興趣研討佛法、中醫(yī)藥方、瑜伽術(shù)、煉丹術(shù)外,最難過的他照舊一個水利工程師;林語堂除熱衷于中英筆墨典的編撰外,終其一生的積貯研發(fā)中文打字機,終極得到突破,為中文處置處罰做出了孝敬;最緊張一點:倆人都是頂級幽默譏笑大師,都是無心政治的文人,他們疏于政治、政務(wù),對那些謀利鉆營的政客無比鄙視。按林語堂的話來說,他們是地隧道道的“素食者”:“天下上只有兩種動物,一種只管本身的事 。另一種管別人的事。前者吃草或素食,如牛、羊及用頭腦的人是。后者屬于肉食者,如鷹、虎及舉措的人是?!?/p>
蘇東坡一生政治運氣崎嶇,因不滿時政,多次要求外任,兩度受貶。他21歲中進士,名列榜首。仕途上:都門(開封,中進士)-鳳翔(判官)-都門(史館官)-杭州(告院監(jiān)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入獄)-黃州(謫居,團練副使)-常州-登州(太守)-都門(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qū)司令)-都門(吏部尚書)-潁州(太守)-揚州-都門(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定州(太守兼河北軍區(qū)司令)-惠州(謫居)-儋州(謫居)-常州(卒),南北折返,工具奉命,面臨“都門”這一政治漩渦的中央,頻頻跳出而又頻頻卷入。他是當(dāng)朝唯一被放逐他鄉(xiāng)(海南島)的官員,按宋朝大律,僅次于砍頭(因宋朝建國天子明令擅殺大臣),但他屢貶屢赴,末了硬是從海南儋州樂成北還;他的作品,蒙當(dāng)朝圣上喜讀,受當(dāng)權(quán)大臣激賞,被布衣百姓歌頌而又屢遭查禁;他官及二品,又被貶為七品之下,卻始終泰然處之,蘇東坡受佛家“尋常心是道”的影響可謂至深。在黃州、惠州、儋州,他置田筑屋,躬耕農(nóng)舍,于赤貧之中其樂滋滋。謫居黃州時的那首《定風(fēng)浪》,便是極好寫照:“回顧向來冷落處,回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林語堂曾經(jīng)猜疑蘇東坡為何方神仙轉(zhuǎn)塵,在我看來,蘇東坡一生便是一個游歷的官員,觀光的作家,一個獨立的思索者。正如所言:“莫聽穿林打葉,何妨吟嘯且緩步,竹杖草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一生!”
蘇東坡傳讀后感500字范文3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知道蘇東坡原來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表達了自己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fēng)。他寫詩諷刺“群鳥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shù),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xiàn)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xué),也表現(xiàn)出他個人的氣質(zhì)與風(fēng)格,機智學(xué)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回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xí)慣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應(yīng)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huán)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保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余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來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tài)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傳讀后感500字范文4
20世紀(jì)四大傳記(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來風(fēng)格各異,但最酣暢淋漓的莫過于《蘇東坡傳》。我一直覺得,雖然遠隔千年,在文人氣質(zhì)上,林語堂與蘇東坡的同聲相求,卻絲毫不因時光的阻隔而淡去。中華文化傳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對蘇東坡的偏愛,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豁達如《赤壁賦》,閑雅如《記承天寺夜游》……從文字而想見其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蘇東坡的文學(xué)造詣固然是驚采絕艷,但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里,才華洋溢的不知其幾。司馬遷的史書為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綣繾……然而蘇東坡,唯有蘇東坡,才讓我在欣賞其才華之外,產(chǎn)生感情上的依附。
蘇東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幾經(jīng)沉浮。他少年得志,鮮衣怒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____之尊宋仁宗,朝堂領(lǐng)袖歐陽修,下至庶民,對他無一不欣賞推崇,愛護有加;他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蘇堤,仍在見證和訴說著對蘇東坡的留戀。向太后當(dāng)政期間,他得到重用,位居龍圖閣大學(xué)士,奔走于四方,紓解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疾苦。
然而政壇多風(fēng)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jīng)遠遠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制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祐年間復(fù)被啟用的以蘇東坡為首的一批官員,污蔑為國之妖孽,將他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柱上,是為“元祐黨人碑”也。其后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后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當(dāng)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yī)之藥,他仍保持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xí)r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于精神上的擊節(jié)和共鳴。
總結(jié)而言,蘇東坡的氣質(zhì),有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勇者無懼,有道家任真自然、騁目游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自得。這是文人的理想狀態(tài),然而能夠真正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
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贊譽。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于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dāng)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fā)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于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jié)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蘇東坡傳讀后感500字范文5
回想我對蘇軾的記憶,從小學(xué)開始就開始接觸他,中學(xué)時期更多的詩詞,說起來人人會唱的《但愿人長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書法家、畫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講作文的語文老師的講述了吧.老師非常喜歡蘇軾,仔細的講述了蘇軾的生平,講到最后竟聲淚俱下,讓人動容,給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沒有什么實感.
這次看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頗有感觸.為東坡瀟灑之詩詞所傾倒,為東坡人生之坎坷而嘆息,為東坡不羈之情懷而欽佩,為東坡之真性情而感動.林語堂先生形容東坡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以為在政治上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所有這些都可以和東坡一生的軌跡吻合.在這所有中,我覺得真性情的樂天派最能形容東坡.他是那種心中有感觸不得不吐之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無數(shù)的好詩詞,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誹謗,但也不知“悔改”情動嘴開,自己也說“我真是不可救藥”。
他是那種游離在入世和出世之間的人,從年輕時的積極入世為官,到幾經(jīng)升遷貶職最后只想卸甲歸田,他執(zhí)行著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職的一方為百姓造福也為自己修煉;他是那個一生都不缺乏聲譽的人,既以此享過好處同時也牽累過不少人,然而卻能毫無架子躺在菜田里同農(nóng)人談天說地縱使農(nóng)人并不知道他在說什么;他是那個縱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縱情山水的同時也裝點山水,這便有了蘇堤,品酒之時也嘗試釀酒,雖然只是在釀酒過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個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沒有看到淚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氣和的喜悅,每到一處地方,他都與自然融合與當(dāng)?shù)氐陌傩杖诤?他是那個翛然落拓的浪漫主義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飲酒賦詩;他是那個深得幾代皇后喜愛的詩人,讓我對這幾位女性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是一個胸懷寬廣如海的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觸,其實都能是一個真性情的表現(xiàn)吧——只有最純真、最率性、最真實的人才能如此的可愛、如此的瀟灑、如此的熱愛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動.從東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種愛、喜悅、快樂、平和的力量,從他的詩中,從他的經(jīng)歷中散發(fā)出來.我彷佛可以看到他舉著酒杯漫步在月下、拿著鋤頭快樂的耕耘并自比陶潛.在人的一生中,總要有幾個精神偶像的,蘇東坡就應(yīng)該是其中一個.在面對人生的坎坷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態(tài)度很重要,是笑對苦難呢?還是一蹶不振?有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開,不能釋懷,不能真真實實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難,讓暴風(fēng)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從今天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蘇東坡傳讀后感500字范文6
認不認識一個人其實并不在于是否與他同時代,而是站在當(dāng)時理解的角度上,借著他注入作品的情感了解他的內(nèi)心。讀傳記,就好似看一場別人的人生之戲,我們身處戲外,所有的激烈斗爭或是寂寥悲愴都變得平淡而娓娓道來,最后不免要與自身聯(lián)系起來。
蘇東坡的偉大人格十分鮮明突出,這得歸功于他的作品數(shù)目之多,資料的詳細,因為在那個時代,他就受人追捧,知名度不亞于今天的當(dāng)紅明星,即使是金人,在攻下京城后也特別愛搜掠蘇東坡的作品。蘇東坡的詩詞和散文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這源于他對寫作和文體的看法,他動筆,收筆都“行云流水”,沒有特定規(guī)矩,他認為用筆表達出一切情思脈絡(luò)是他生平最快樂的時刻。他如此熱愛寫作,即使知道他大部分麻煩都是文章帶來的,可是仍然覺得文章如金玉珠貝,不易鄙棄。熱愛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許是因為自由創(chuàng)作給作者帶來滿足,給讀者帶去快樂,這也是文學(xué)價值所在之處吧。
現(xiàn)今,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在規(guī)定的命題下寫作,自然,這僅僅是作的文,很難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大部分人認為我們閱讀太少,生活經(jīng)驗不多,看待社會的角度狹隘,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們很少去關(guān)注自己思想的成長,不曾收集那寶貴的靈感,我們在生活的洪流中,習(xí)慣地忙于身外的事,忘了給自己的心留一段時間審視思考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想法是無價的,是真誠的,是意義非凡的。因為真正意義上人的一生不是學(xué)識的增加,財富的積累,權(quán)力的攫取,而是我們過完人的一生,經(jīng)歷過所有,感悟到所有,去熱愛我們的熱愛,去追求我們的追求。所以說,當(dāng)你翻開自己的記事本,沒有任何功利性去描繪生活中的自己,這文章的價值才是“非人所能以口舌論貴賤”的。
蘇東坡先生的命運如海燕,仕途生涯驚心動魄,而且他的福禍基本上與王安石緊密相連。林語堂先生說:“許多事情由于外在環(huán)境和內(nèi)在性格的必然性,而有了往后無可避免的發(fā)展。”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期間,用詩歌來表達民間的疾苦,最要命的是他愛用自由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文風(fēng)來寫,即使知道這詩篇會達京師,也毫不在乎。那時候反對王安石新政的人都避開這敏感的話題,蘇東坡卻不顧后果,他嫉惡如仇,遇到邪惡,就如食中有蠅,吐之乃已。在被逮捕審訊后,折騰了好久,終于出獄了,當(dāng)晚卻又不可救藥的寫了兩首可以被抓到把柄的詩,我想這就是無法改變的本性吧。不失本性,其實有時候是非常寶貴的事情,一切都是在變,只有自身沒變,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品嘗人生百味。正如楊絳先生說:“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的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p>
古人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不如現(xiàn)代,只有思想是人類永恒的財富,它是暗含智慧的寶庫,等著我們這些未涉世的少年領(lǐng)略它的雋永睿智的內(nèi)涵。
蘇東坡傳讀后感500字范文相關(guān)文章: